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逆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王东京
//www.workercn.cn2015-11-30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普遍法则,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劣胜优汰的“逆选择”却随处可见,而且学界也有大量研究。

  据我所知,较早关注“逆选择”的学者是格雷欣。格雷欣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也是银行家。在他所处的时代,货币实行双本位制,黄金与白银皆作货币流通。格雷欣发现,当一种货币贬值时,另一价值较高的“良币”会被储藏;而价值较低的“劣币”却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为“逆选择”。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是“逆选择”的又一著名例子。旧车市场上,由于买者与卖者信息不对称,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却不清楚。买者为避免中计,往往只愿按旧车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可这样一来,卖者会将质量较差的车先沽出。结果是:质量差的车频频成交,而质量好的车却被挤出市场。

  另一个例子是保险市场,原因也是信息不对称。不过与旧车市场不同,保险市场是卖方对买方的信息不充分。如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卖者)对购保者健康状况不清楚;而购保者自己却清楚。于是迫于无奈,保险公司只好按历史出险概率制定一个均价。而按均价卖保险,买者当然多是有病的人,没病的人往往不买保险。

  再一个例子是就业市场。几年前,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外企裁员通常是先裁那些薪酬高的员工。赶上大裁员,薪酬越高被裁的可能性越大。一般地讲,员工薪酬高表明能力相对强,不然公司不会付给他比别人高的工资。问题就在这里,能力强的员工被裁减;能力弱的员工被留下,这样就业市场也出现了“逆选择”。

  现实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假冒商品挤正牌商品,走私商品挤进口商品,盗版软件挤正版软件等等,举不胜举。既然举不胜举也就不用多举,接下来我要解释的是,市场为何会出现这类“逆选择”?对此学界有各种解释,但大多都是就事论事,理论上并没有找到通解。

  在我看来,理论的魅力不在解释个别现象,而是要解释一类现象。这样掌握了理论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导致“逆选择”的约束为何呢?我的答案是“价格锁定”。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价格锁定”一定会出现“逆选择”;但反过来则可肯定,有“逆选择”就一定有价格锁定。换句话讲:若价格不被锁定,市场不可能有“逆选择”。

  是这样吗?应该是。何以见得?为方便分析,不妨就用以上案例来验证。

  劣币驱逐良币,当年格雷欣指出的原因是,两种货币中由于一种货币贬值,当其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格时,贬值的货币继续流通,价值相对高的另一货币会被储藏。我的看法,这里“逆选择”的关键不在货币贬值,而在法定价格被锁定。若一种货币贬值后法定价格能及时调整,劣币不可能驱逐良币。

  旧车市场的“逆选择”,阿克洛夫认为是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事实上,对买卖双方来说,所有商品信息皆不对称,可为何新车市场没有“逆选择”而旧车市场却出现“逆选择”?究其原因,是买方锁定了价格。想深一层,若卖方能按质量差别定价,买方怎会锁定均价?去市场查访一下就知道,“逆选择”在真实旧车市场并不存在。

  保险市场有“逆选择”我不否认,但原因也是价格锁定。保险公司面对众多的客户,收集客户真实信息不仅难,且成本非常高。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与其支付过高的信息成本,倒不如锁定均价更便捷。由此看,保险市场的“逆选择”是保险公司经过成本权衡后的理性选择。

  再有,劳工市场的“逆选择”,症结也在劳动力价格(工资)锁定。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需要压成本,但由于工资存在刚性,工资不能减企业只好裁员。而高薪员工的工资高,一旦裁员这部分人自然首当其冲。设想一下,假若员工集体同意减薪(价格不锁定),企业不裁员,劳工市场也就不会有“逆选择”。

  回到现实,我们可得如下启示:第一,市场“逆选择”是价格锁定的结果,如当下某些落后产能未被淘汰就与价格锁定有关;第二,凡是由价格锁定造成的“逆选择”都是市场选择,考虑到相关约束,其中有些具有合理性,无需一概排斥;第三,但凡不由价格锁定的“逆选择”皆非市场选择,政府应该制止。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