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没有大开放就不会有大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并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全球经济版图深刻变动大背景下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体现开放发展的精髓要义
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学互鉴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包含了世界各国家或民族之间互相开放、友好交往的历史。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开放兴盛世,开放出强国。“一带一路”承接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开放发展的精神载体。
“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平等互补、友好往来的开放精神。开放发展离不开平等包容的民族心态,它是一种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两千多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开辟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与沿线各国人民一起留下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开放发展的佳话。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得以持续的核心是平等互补、开放合作的精神,这是古丝路兴衰的关键所在。无论“一带”(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包含着一个关键词:丝绸之路。这个历史符号不仅代表着我们祖先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的地域意义上的古丝路,还包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种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持这种精神和理念,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让古丝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代表着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开放精神。开放发展既是一个打破地域或民族等限制与世界寻求合作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发展现状,继续深化探索的过程。后者尤其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开拓进取的开放思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三十多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精神,不懈探索,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开放格局呈现出东强西弱、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特点,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的能力不够强,“引进来”强、“走出去”相对弱,被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多、主动参与和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少,等等。封闭一定导致落后,低水平低层次的开放同样会误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空前紧密的大背景下,只有突破现有开放格局、提升现有开放水平,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大的发展。“一带一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这是解决开放发展面临的“升级版”问题,体现了一种应时而动、不断探索的开放情怀和精神。
“一带一路”承载着一种着眼大势、合作共赢的开放精神。开放发展不是封闭与狭隘,是着眼世界发展大势,与世界各民族或国家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之后特别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他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合则强,孤则弱。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人类社会的存在更加成为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状态。“一带一路”推崇互尊互信,合作共赢和文明互鉴,这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倡导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比较优势各有差异,互补性很强。共建“一带一路”则呼应和平、合作、共赢的潮流,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它摒弃那种霸权逻辑,突破“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陈规旧框,强调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
开创开放发展的新局面
开放发展回答的是发展如何与世界对接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为“十三五”时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坚持开放发展,必然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一带一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关系国内国际两种规则,在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创我国开放发展的新局面。
在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方面开创开放发展的新布局。“一带一路”实际上是要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良性互动、相互作用的一个构想。从国际范围看,“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沿线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从我国内部看,“一带一路”建设覆盖的国内段也是地域宽阔,市场广大,包括西北、西南边陲,内陆、沿海等诸多省份。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专门就西北、东北、西南、内陆和沿海相关省份如何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进行规划。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覆盖人口约44亿,占全世界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世界29%.如此潜力和规模巨大的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协调起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布局。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向东开放水平提升、向西开放步伐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迈向前沿的良好布局。
在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方面提升开放发展的新层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的开放模式,对经济快速发展贡献重大。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如何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如何从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是我们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逐渐弱化。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受制于基础能力弱和资本短缺。而我国经济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虽有结构性矛盾但也有优质的过剩产能、多余的外汇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优势。“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通过中国同这些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达到双方的互补共赢。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这种互联互通把国内国际资源统筹起来,实现国内国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这种互联互通有利于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和出口主导产业,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不断提高开放发展的层次。
在关系国内国际贸易规则方面推动开放发展的新飞跃。全球化时代,技术、人口、产品、服务的流动都受制于全球性的规则和制度。而目前全球性的贸易规则大都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各个国家在规则制定和运用过程中更关注自身利益,纷纷搞一些排他性的贸易安排,一些国家把国际规则的确立当作打压竞争对手的手段。比如,美国主导推进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贸易伙伴协议(TPP和TTIP),竞争中立、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贸易规则制定的焦点,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这些协议生效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将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全球经济也因区域优惠贸易安排而出现相互割裂的一面。“一带一路”建设关系国内国际两种规则,它倡导的是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它主张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秉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合作共赢的理念去定义国际贸易往来规则,有利于国际合作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三
创造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大时代需要大开放,大开放需要大格局。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有关各方不断努力,共同推动。两年来,从高层引领推动到地方积极落实,从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启动丝路基金,从力促多边合作到重点项目建设……“一带一路”立足国内发展,着眼全球视野,推动开放发展的新格局逐渐显现。
打造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在当今时代,开放发展既需要立足国内,又离不开全球视野;既要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要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谋划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推进双向开放,即“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过去我们在“打开中国大门”,承接国际先进产业方面做得较多。未来的开放发展格局将更加注重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和加强国际产业产能相结合的双向转移,更加注重优进优出。“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优先领域,以投资贸易合作为重点内容,强调企业“走出去”,注重资本输出沿线国家。这将助推整个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局面,实现双向开放,形成新的开放格局。
打造主动开放的新格局。开放发展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也要强调主动融入;不仅提高在产品制造上的话语权,更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这些需要我们推进主动开放,主动参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制定,主动为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安全等多重领域。中国与沿线国家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中国的很多理念会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度,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发展贡献力量。
打造共享开放的新格局。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开放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这不仅包括国内的全面开放,也包括为其他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个国家的合唱,我们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建设过程中,不限国别范围,不成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强调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宋爱国:再创丝绸之路辉煌 续写中埃友好篇章 | 2014-06-27 |
形成全方位 对外开放发展的战略大手笔 | 2014-06-27 |
奏响“一带一路”交响乐 | 2014-06-27 |
采取四大战略举措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 2014-06-27 |
克服“一带一路”的认知风险 | 2014-06-27 |
梦想,在“一带一路”上相通相融 | 2014-06-27 |
中联部副部长周力:“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 | 2014-06-27 |
【白话一带一路】:最系统、最有情怀的一句... | 2014-06-27 |
善用上海优势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 2014-06-27 |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 2014-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