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没有创新就没有需求
胡立彪
//www.workercn.cn2015-12-18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更多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国际领先水平的百度无人车、中国电科自主研制的浮空器技术等互联网领域最新应用,以及深圳超多维公司的裸眼3D、南京奇娃公司的运动无人机等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果,特别吸引眼球。可以预期,这些创新技术一旦得到实际应用,将会创造非常可观的市场需求。

  今年以来,中央就扩大内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内需潜力正在逐渐释放,但就目前情况看,扩大内需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述创新技术和产品较少,或者尚未得到市场应用,没有形成内需动力。也就是说,需求不足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供需错配。我们知道,随着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也在提升,但与此同时,相关的供给却跟不上。我国居民中高端消费需求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购买海外产品来得到满足的,这就是供给滞后的典型呈现。

  针对当前国内市场需求提升而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这种供需错配的现实,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供给过剩的行业,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带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对于关系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要加大国家持续投入力度,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特别是要进一步鼓励企业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出更多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中高端产品,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逐步在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这个词一定要突出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排在第一位,就凸显了它对中国当前改革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在发达国家致力于推动“再工业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在产品、技术、组织等各个层面持续不断地实施创新活动,并加快应用先进技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而提升各行各业的竞争力。

  企业搞创新,成为社会创新的主体,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重视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主力大约80%主要聚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大约只有20%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分布在企业;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仅为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平均5%的水平有明显差距。由此可见,企业创新依然是社会创新的短板,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企业必须把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内核,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既要有一种“不创新毋宁死”的决心,更要有一种“永创新直到死”的恒心。从世界范围看,各行业领域的佼佼者,那些“百年老店”式的大品牌,其本质的共同特点不是能够创新,而是能够持续创新。“持续”是一个决定性的修饰词,而持续创新正是它们的长命基因。

  当然,政府方面还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税收、扩大金融支持等手段,增强企业自身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应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企业创新面临的各种阻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觉地认识到创新的巨大功效。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树立起坚持创新、持续创新的理念,通过严酷的市场洗礼,逐渐成长为中国本土的“百年老店”。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