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空气污染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与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雾霾治理的双赢,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
培育绿色文化
雾霾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并发症,也与每个人非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既是雾霾的受害者,又是雾霾的制造者。因此,雾霾的有效治理,需要地方政府加大绿色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普及绿色理念,在思想深处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树立文明、节约、环保、健康的低碳绿色生活和消费理念,引导公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自觉转变那些环境不友好的非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化行为准则。
发展绿色经济
雾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污染性产业结构比重较大、经济绿色化发展水平不高所造成的。南京石化、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占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四成左右。全市用煤量2013年达4400万吨,几乎是北京的两倍,大大超过了南京固有的环境容限总量,治霾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紧紧把握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所带来的机遇,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培育软件业、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经济、智能装备、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利用互联网+对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二是发展绿色能源。一方面实行更加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
三是发展绿色农业。在南京的农村、郊区,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特色,重点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致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完善绿色管理体制机制
雾霾与绿色管理体制机制缺失或者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与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一是绿色法律制度。南京市环保部门、法制办、应急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应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制定与完善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控制大气污染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指导经济绿色化工作的开展。
二是绿色市场机制。运用政策法规杠杆,限制“三高两低”非绿色投资项目进入市场,大力扶持绿色、低碳、循环行业的发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行业。
三是绿色政绩考核机制。破除单纯追求GDP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观,建立与完善绿色GDP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空气质量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重要依据,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造成本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的领导干部追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四是绿色监管机制。强化南京市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和执法职能,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制度、雾霾天气督查制度和重要部门领导约谈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最严格的执法,严惩无证排放、超标排放、违规排放等违法行为,按日罚款,上不封顶,让污染排放、非绿色生产付出高昂代价。(作者为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美丽生态园林 | 2012-12-07 |
城乡规划 如何更好推进生态文明 | 2012-12-07 |
阿克苏:戈壁滩上的绿色城市 | 2012-12-07 |
阿克苏:戈壁滩上的绿色城市 | 2012-12-07 |
阿克苏:戈壁滩上的绿色城市 | 2012-12-07 |
阿克苏:戈壁滩上的绿色城市 | 2012-12-07 |
阿克苏:戈壁滩上的绿色城市 | 2012-12-07 |
阿克苏:戈壁滩上的绿色城市 | 2012-12-07 |
以绿色化引领绿色发展消除灰霾 | 2012-12-07 |
产城融合,生态是底线绿色是底色 | 2012-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