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
黄群慧
//www.workercn.cn2016-04-2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些年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过去十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了近5倍,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增长了近4倍,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增长了2.3倍,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工业强国的差距还很大。究其原因,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我国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亟待完善。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等要素数量的增加,更需要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优化,即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善。因此,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对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修补制造业创新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我国创新能力不高的突出表现,一般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达30%~40%,而我国仅有10%左右。这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我国创新链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存在断裂或者破损。美国构造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时,将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生产之间划分为制造基础研究、概念验证研究、实验室试制、原型制造、生产条件能力培育、生产效率提升六个环节,提出NNMI旨在填补实验室试制、原型制造能力这两个环节的缺失。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受到科研单位体制机制约束,科研项目往往是以课题结项而非转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约束,围绕行业需求整合现有创新载体和资源,构建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开展行业前沿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制造基础工艺等方面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弥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创新链缺失,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制造业技术创新基础能力至关重要。

  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协同开放是有效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但受体制机制约束,我国各类创新组织之间,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和社区组织,在创新信息分享、科技人才使用以及创新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开放协同性都远远不够。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要深化行政、事业和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强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方面创新主体的充分互动,促进信息、人才和资金在各类组织之间的有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有效利用全球各种组织的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条件,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的“生态位”,提高中小企业的制造创新能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在制造创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力,而且众多颠覆式技术创新都是中小企业实现的。在制造业信息化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趋势下,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更为突出。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创新“生态位”的位势比较低,无论是创新资金的获取,还是科技成果的来源,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倾斜,相比大型企业都处于劣势地位,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要深化行政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从而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加强各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提高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在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制造业基础工艺创新的决定性要素。世界工业创新强国都十分重视从领军人才到一线技术工人各个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要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变“工科院校理科化”和单纯重视精英型培育引进的教育模式,转向同时关注工程师、高技能工人和一般产业工人通用技能提升的政策导向,重点是构建由企业、大学、技工学校和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终身学习体系。(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