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吴正海
//www.workercn.cn2016-05-09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将开启中国迈向更高发展层级的新纪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延伸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应当强调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用什么来生产,也就是生产要素投入问题,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投入、政府管理投入;二是怎样生产,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提高的问题,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取决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因而我们也可以把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称之为“发展的三大发动机”。所谓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而是两端共同发力,相互促进,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将走向深入,中国发展即将走向更高层级。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是供求关系。既然在供求关系的逻辑框架下强调改革,就必须厘清供求的对象和主体。从供给对象(也就是供给什么)上来讲,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首先是基于产能局部过剩背景下的商品供求关系,但绝不能止于商品供求,这里的供求,还应该包含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制度、管理等要素的供求,还必须包含国家对广大人民内心深处期盼国强民富、安居乐业、公平正义、家国和谐等等美好愿望的关切、回应和满足!所以,供给侧改革,其对象,不仅仅是商品!自然,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不单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它还应包含广大人民!在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为刺激产生的需求不是真实需求。对于供求关系的理解,不只是单独分析需求和供给,更应重点综合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不只是分析经济现象,更应深入揭示问题的实质;不只是分析供求的现状表现及其直接原因,更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深入分析供求关系状况的深层次原因特别是制度根源;不只是片面强调需求管理或者供给管理的重要性,更应重视相关制度变革和创新。

  第三,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有效供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供求不协调、不匹配。在开放竞争的时代,我们中国的企业不能双重失守,不能失去了国外市场,又要失去国内市场。我们的企业要反思,要转型升级,要提高有效供给,这样才能有市场,也就是以攻为守。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有效供给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制度创新。供给侧改革核心内涵是解决有效制度供给问题,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每当遇到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就想起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建议用“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办法,来暂时掩盖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结果是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开出的药方只治标不治本,只能短期奏效,不能长期见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不回避矛盾,直面问题,用改革制度的真办法,去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消除误解:对理论界几点错误认识的澄清

  供给侧改革本是非常好的改革思路,但由于概念比较晦涩,各种脱离其本意的解读较多,也要谨防出现如下误区:

  一是,将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供给侧改革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是一个新出现的词,但与此相关的供给政策或供给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则早已有之。支持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源头。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改革理论都是从供给侧考虑的,而不是从需求侧考虑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也并非始自今日,事实上二十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总体改革,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等,都是供给侧改革。推进供给侧改革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常识。

  二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一些人错误地将“供给侧改革”理解成采用美国“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将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混为一谈,从而对公众造成误导。供给学派的不少主张可以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如我们正在推进的减税、简政放权、审批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价格制度改革、创新驱动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就与其主张有相似之处;但像促私有化等主张,则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所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大发展理念,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总体思路,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2016年五大重点任务,从供给侧开展结构性改革。

  三是,以政府计划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本是为解决政府过度干预或过度宏观调控问题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现实中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提供供给要素,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供给速度。这就有可能走到供给侧改革的反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反而带来了与过度需求管理政策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如政府主导选择产业、产品、项目和技术路线,就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四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而不是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五是,将供给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广义的供给侧力量不仅包括商品或劳务供给,而且包括供给主体培育、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量调整、增量形成等。若单纯强调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若广义理解供给侧力量,则会通过改革等,主要依靠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出清;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者系市委党校副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