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探索
袁志刚
//www.workercn.cn2016-05-20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经济已从高增长阶段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面对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适时推进一揽子结构性改革,重构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从经济学研究而言,如何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转变出发,阐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提出富于穿透力的分析框架,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肖林博士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又长期在上海市政府核心部门工作,参与了国家和上海一系列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这些独特经历使他能够敏锐把握中国经济的脉动。《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这本书,从理论视角到实证分析,从全球视角到中国实践,首次系统全面深入地提出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方法。作者认为,为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要素新供给(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制度新供给(市场制度、开放制度、政府制度、企业制度)、结构新供给(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新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四个维度出发,进一步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和动力。这是迄今为止从经济学理论层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的最为清晰的勾画,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富有解释能力的逻辑框架,由此出发可以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作出系统分析。

  仔细读来,这本新著在不少理论和现实问题上都有令人信服的分析。比如,作者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提出的改革,而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阶段对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植根于中国经济特定的制度因素,紧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实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新供给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观点无疑对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又如,作者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不要投资,投资既和需求也和供给有关,关键是在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上做文章,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有效投资力度,着力补齐短板,培育优质供给,这些看法对正确看待投资问题也是颇具指导意义的。

  近年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试图从经典理论视角来诠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往往和真实的中国经济相去甚远。从这个角度来看,肖林博士的新著,充分展现了本土经济学家基于中国经济实际对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一次开拓性探索,是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构建系统化理论框架的一次学术尝试。这无疑让关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人们感到欣慰和兴奋。由衷期待更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加入到经济学理论本土化的阵营中来。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