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别小瞧大街小巷的时尚小店
马峰
//www.workercn.cn2016-05-24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初春之际,能有机会再游上海,既感到一丝惬意,又感到一丝欣喜。惬意源自于南京路上的青春跳动、陆家嘴里的华丽五彩、五角场中的盘旋惊奇、徐家汇的别有洞天。而欣喜呢?漫步在高架桥下,在十字路口的拐角处,偶然发现一个仅有一张客桌,但装修精致、充满时尚味道的西式小店。夫妻二人经营着这家小店,既使用网络APP经营外卖,也通过窗口经营,小店渗透了青春气息和海派特色,令人感觉振奋。

  带着丝丝的惬意和希冀,不得不让人思考:米兰可以成为时尚之都,引领时尚风潮;西雅图有星巴克和波音,孕育不眠之夜;巴黎的迪奥、时装周,印证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处在转型路口的上海,有中国商飞,但“星巴克”在哪里?有时装周、电影节,但“时尚旅游”在哪儿?有百雀羚,但它能否成为中国版“迪奥”吗?漫步上海街头,点燃中国、引领世界的原创力又在哪里?我觉得,那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时尚小店,带来了创业的激情,像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珍珠。青年人创业的时尚小店,代表新的希望,更预示上海新经济发展方向。

  当一个经济体在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型时,其实质是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在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为代表的动能带动GDP快速增长;当工业化完成后,唱主角的则是以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实际上,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以量取胜、以价格低为优势、以复制为主要特色,基本不需要创新和研发。而在经济转向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如果城市不能迅速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找到原始创新性的新动能,发挥比较优势,从文化内核中寻找发展动力,其结果有可能是变成衰落的底特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换挡提速,新经济酝酿发展,整个社会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具体来说:一是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二是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三是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四是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五是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在此背景下,关键是要构建符合城市特色、深植城市文化、符合消费转型、满足后工业化经济结构转型的时尚经济。

  对上海来说,新常态下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在市政建设、消费品分布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以及网购缩短时空距离之时,上海既往靠一线品牌支撑起来的时尚功能就越来越难以发挥出来,也就必然导致旅游市场的外溢。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种趋势。2015年12月31日,上海浦东、虹桥机场的全年总客流量停留在9918万人次上,距离1亿人次仅一步之遥。这些“过客”如果能住一晚、玩一天,因特色、文化、体验、个性的时尚感而留在上海,不但有助于上海经济转型升级,而且也会推动新经济在申城的发展。

  当然,上海的原创时尚,正在民间生根发芽。高架桥下的时尚小店、杏花楼咸蛋黄肉松青团成为“网红”……海纳百川、不拘一格、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海派文化的核心内涵。而海派文化正是上海时尚的源头。

  借助打造时尚上海,上海的目的是留住人、留住消费,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这方面,其实还可以做很多。比如,发展美食产业,打造“吃在上海”。再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散落在小巷、街道、路口的小店,时尚而新颖,落落大方,它们不是很耀眼,却光亮照人。他们是海派文化的载体,更是时尚上海的一个缩影。以小店为载体,打造深度游、特色游、体验游,让旅客更真切感受到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沧桑和奇幻魅力。

  上海还可以继续创立各种文化创意时尚工作室,通过减房租、减税收、减负担等留住、激励创意人才。通过创意时尚工作室带动成千上万的人才留在上海、服务上海、引领上海。同时,积极开展创意大赛,发现一批、培养一批、造就一批创意人才,带动上海时尚产业发展。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产生了一个财富聚集期、消费集聚期、中产群体成长期,其中深圳脱颖而出。在今天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新财富聚集期、新消费集聚期、新中产群体成长期正在酝酿。在这个“新三期叠加”中,上海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一定可以用时尚引领新经济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