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后发地区高质量追赶的路径选择

陈明星
2020-06-22 07:32:06  来源:学习时报

  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难题。后发地区要缩小发展差距,就必然面临追赶的时代命题。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种追赶已不能重走粗放增长的道路,而必须寻求高质量追赶,大力发展高质量追赶型经济,实现较快速度与较高质量有机统一,成功跨越路径依赖的“追赶陷阱”。

  以产业迭代升级为支撑,加速推进动能转换。围绕化解过剩产能、振兴实体经济等方向,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具有重要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的产业迭代升级,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一是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相结合。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制造业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文化基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信息化、智慧化、融合化进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去、增、提”三篇文章联手做。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增强创新、开放、改革动力,积极“去”过剩产能、“增”新兴产业发展动能、“提”传统产业改造势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四新”经济。以新基建为契机,以新技术运用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渗透融合能力;以新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以新模式推动开放式创新、协同式创新和个性化定制等;以新业态引领发展智慧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标准经济等。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依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沿海和国外新兴产业布局与转移,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重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特色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围绕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突出质量优先原则,完善筛选办法,对入库项目实行动态调整,有目标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加快形成“一县一产业”“一园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二是突出定位强化精准选商引资。围绕长期积累形成的产业基础和转型升级需要,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有针对性地选商招商,发挥所引进项目在技术、产品、工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区域“存量”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三是突出潜力强化延链补链配套。强化产业链招商,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配套服务,解决产业资本转移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高素质人才及职业技能人才供应问题。

  以推进全面创新为驱动,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驱动,围绕产业发展痛点,鼓励支持自主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一是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可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计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构建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各主体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基地。二是集聚一流人才队伍。精准对接特色优势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一事一议灵活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创新普惠性财政后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行业引领者,大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完善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加快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机制,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打造区域发展新标识。积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是构建开放包容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营商环境。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快法规制度适应性变革,修订或废止制约新动能、新经济发展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是强化信用保障。强化信用意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净化营商环境。

  以扩大高水平开放为带动,全面深化双向开放。坚持对外开放主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优质产能、装备、品牌、技术和服务等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一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二是深化双向开放。聚焦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推动现代产业精准招商和“走出去”相结合,强化优势制造业“强链”“补链”、高端服务业“延链”“扩链”,创新引资引智引技模式,建立完善“引进来”“走出去”配套政策,对企业做好分类引导和精准服务,兑现考核激励政策。三是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强化城市群、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省际或区际经济合作区、“飞地经济”等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

  以推动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强化生态共建共享。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等环境治理,形成共治大生态、共抓大保护、共推大整治、共建大家园的良性格局。二是强化规划管理。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加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推动空间资源合理有序开发、高效集约利用。三是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积极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推进碳排放、节能量、用能权交易,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激发改革发展活力。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大对后发地区发展高质量追赶型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创新市场主体发展机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隐性壁垒,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二是优化资源要素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做好产业用地总量和规模管控,开展产业用地绩效评估,加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和“四新”经济用地需求保障力度,提高“亩均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四新”经济融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三是鼓励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干事创业、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氛围和正向激励导向,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防范化解风险为底线,筑牢改革发展“防火墙”。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后发地区发展高质量追赶型经济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共同筑牢防范化解区域发展风险的“防火墙”和高质量追赶型经济的底线。一是强化风险识别,加强对风险形成机理、传导演化机制的系统研究,提升风险识别和研判能力。二是强化风险防范,加强风险评估预警、风险应急预案、风险防控协同等机制建设,提升风险防控和应对处置能力。三是强化风险化解,在正确认识风险的基础上,以辩证的视角、发展的办法来妥善化解风险,稳住向好基本面,增强发展韧性,提振发展信心。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