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表明,内需主导是大国经济的正常状态。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要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目标,进一步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
第一,增加对“新基建”和民生领域投资。
例如,加大对5G、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信息技术和能源设施的投资力度,推动各个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并发挥其对产业链的带动效应;继续增加对农业、医疗、养老、教育、环保等重要领域的投资,提升现代化水平。
又如,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为企业上下游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及订单等需求提供市场信息与对接帮助,帮助开展员工招聘及返岗,保障物流网络畅通;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包括加大阶段性税费减免力度、及时落实中小企业普惠性减税、降低社保费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
第二,释放消费潜力,发掘消费热点。
例如,以财税补贴、金融信贷等政策刺激大额消费释放,促进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消费;鼓励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推进信息、防护用品、卫生健康用品等消费增长。
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有必要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手段,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突发性风险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加大对疫情较重地区失业人员的失业补助金发放,将社会救助对象范围逐步从户籍人口扩展到常住人口,等等。
第三,强化创新驱动。
可通过数据库共享、研发合作、产业链分工、创新政策协同等措施,推进产业研发、设计协同发展,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关键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形成品牌、销售和物流网络,弱化对一些发达国家产业链的依赖,构建区域自主产业价值链。
第四,深挖“一带一路”市场机遇。
海关资料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但是,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总额逆势同比增长3.2%,其贸易规模比重首次超过三成。其中,东盟在第一季度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外贸总值的15.1%。
下一步,可进一步加强国际治理合作,搭建轨道交通、信息网络、医疗民生等合作平台,推进产业合作园区建设,释放“一带一路”上的新需求、新动能。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