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车树林
2020-06-24 08:43:36  来源:南京日报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近几年来,南京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内不断取得新发展和新突破。截至2019年11月末,南京绿色贷款余额2033亿元,比2019年初增加221亿元,增速12.2%。此外,江北新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申报创建,标志着南京绿色金融的改革创新已初见成效,对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南京绿色金融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滞后。目前,一些省市(如北京、重庆、四川广安、浙江湖州等)纷纷制订市级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并探索制订相关的制度体系,但南京市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整体仍比较滞后;绿色金融市场覆盖范围不广。当前南京绿色金融投融资仍以绿色信贷为主,方式比较单一、规模总量不大,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仍处于探索阶段。服务对象上,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针对大型环保类企业,较少涉及中小型环保企业和个人;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市政府层面缺少统一权威的绿色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和绿色项目信息数据库,绿色金融管理层面尚未建立全面的上市企业或发债主体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等问题。

  以绿色金融助推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强绿色金融制度顶层设计。以促进绿色金融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江北新区绿色金融试验区向纵深发展,同时借鉴北京、重庆等地做法,加快制订出台推进南京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包括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考核机制、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等;加强相关领域的政策协调,包括绿色金融政策、产业升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

  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以南京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基础,推广“赤道原则”,适当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扩大绿色金融参与主体,打造高水平的绿色金融产业链条;学习“合肥要素大市场模式”,进一步完善南京绿色保险市场、绿色债券市场和绿色信贷市场,探索创建绿色要素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引导各金融机构增加绿色保险和绿色信贷规模;加快南京资本市场绿色化步伐,支持绿色经营效益突出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起设立多个细分领域的绿色产业基金,为成长性较好的绿色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和相关资源整合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好绿色金融业务加减法,既要做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项目的信贷“加法”,也要做好“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减法”。

  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标准体系。借鉴国内外绿色项目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南京本地项目发展的系统化和量化的绿色金融评价标准,以统一环境风险评级指标,促进绿色金融实施效果统计口径等指标的统一;制订能源节约评价体系、能量循环利用体系以及清洁、环保、节能技术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并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将这些标准和指标与项目评价和考核等内部统一,形成综合、系统、量化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借鉴上海、无锡等先行城市经验,制订南京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实施条例,搭建绿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绿色项目信息数据库,实现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绿色信息全面共享,突破“信息孤岛”;建立健全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强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和监督,打破由于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层次低等问题所导致的绿色投融资瓶颈,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防范“洗绿”风险。

  加快绿色金融人才培育和引进。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对绿色金融从业人员进行理论教育和业务实际操作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制订绿色金融高级工程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人才引进的支持政策,建设包含环境、金融和资源等交叉领域的人才中心。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培育创建绿色金融智库,建设国内外绿色金融的交流平台,实现人才集聚和思想碰撞。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本文为2019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青年)项目“绿色金融投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阶段性成果。来源:南京智库成果专报)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