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莲湖区是西安市最大的中心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事处、134个社区(村),其中大型企业社区14个,单位混合社区41个、民族特色社区8个、新建商品住宅社区13个、老旧居民院落社区23个,村转社区33个,城中村两个。共设立党总支19个、党支部115个,党员4790名。近年来,莲湖区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部署,以建设文明、和谐、服务型社区为目标,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优化社区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社区各项事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
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贴近群众、便民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建设中的必要措施,也是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活动支撑体系,积极推行“一场多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了“爱心银行”、“道德讲堂”、“五点半学校”、“残疾人阳光家园”等功能室,并先后组织社区党员开展了“党员模范行动”、“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营造了党员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完善社区政务服务体系,把区级“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延伸到街道社区,形成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主导、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政务服务网络体系,为居民提供低保、医保、计生等便捷服务。目前,全区134个社区(村)已建成127个社区便民服务站,进驻事项达33项,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在社区通过政府无偿服务、政府补偿服务和购买企业服务三个层级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家政护理、医疗保健、信息咨询等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20大类130多项居家养老服务进驻社区,共累计为8.8万名老年人提供11.1万人次的养老服务。建立“计卫联合”的服务体系,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设备,与街道计生服务站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了以区站为龙头,街道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服务站为骨干,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创新社区治理方式。营造社区的平安环境,必须要通过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建立社区群众工作网络,在134个社区(村)党组织设立社区群众工作室,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主动入户服务,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近年来,全区矛盾纠纷排查到位率100%,化解率达到93.6%,赴省、到市集体访总量平均下降40%以上。建立“N+5”社区群众工作模式,将每个社区党组织管理与服务区域划分为N个责任单元格,在单元格内组成由督导员、管理员、协理员、专管员、信息员“五大员”服务团队,积极开展“宣传、走访、帮扶、调解、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履行联系群众、掌握民情、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职责,提升社区党组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维护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联动”机制,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300余起。建立“三官一律”进社区服务模式,组织全区185名民警、89名法官、69名检察官、88名律师、25名司法助理员深入全区134个社区(村)党组织,通过开展宣传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等工作,累计8000多人次,就地办理案件65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00多人次。推行流动人口“三管、十服务”模式,通过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三管”方式,向流动人口提供登记、低保等10大项服务。自推行以来,纳入管理的社区和出租屋刑事、治安案件实现“零发案”,“一厅式办公、零距离服务”使流动人口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公共服务。
发挥“第一书记”指导帮带作用。针对部分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能力不强等问题,向部分社区选派101名处级领导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指导帮带、联系协调、示范引领作用,帮助社区加强组织建设、助推改革发展、兴办惠民实事、维护社会稳定。抓班子,提升社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后进社区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为契机,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党风廉政建设等制度,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指导召开300余场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抓作风,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民生能力。深入群众家庭,征求意见建议,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积极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工作,提供帮扶资金120余万元,解决群众水电气暖、社会保障等实际困难。全区“第一书记”共开展摸底调研1660余次,解决问题743件。抓城棚改,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发展能力。帮助社区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股份改造、土地征用、规划立项、项目建设等难题。共排查涉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问题978个,解决702个,助推启动和实施2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协助完成8个城中村回迁安置,让1.5万余名回迁群众住上了满意房、放心房。抓稳定,提高社区党组织群众工作能力。积极指导参与对社区群体性、团队性外来经商及个体经营者的规范管理,重点在回迁安置、安置楼建设等方面化解民怨,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共走访党员群众5434户942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64起,为群众解决涉法问题485件次。抓历史街区发展,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指导141家民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和影响力;先后协调投入3700余万元,督促推进10个民族学校软硬件建设;累计为960余户1640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550余万元;深入开展“法律进宗教场所”活动,切实维护宗教领域正常秩序,增强民族群众法律意识。
搭建社区党建共驻共建平台。社区党建共驻共建平台是整合区域党建资源、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巩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社区党建“三级”网络,在区委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街道成立了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各社区成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地单位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模式,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整合区域内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党建资源,建立党建联席会制度,推行“党建联席会+常任理事会+秘书办公室”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社区服务活动,共同研究区域党建、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为建设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凝聚合力。加强区域组织联建和党员共管,发挥社区党建优势,组织辖区非公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楼宇联合党组织,探索推行在籍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流动党员“协管”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和社区党组织,把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通过社区党组织使其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加强资源共享和工作联动,在全区9个街道实行“大工委制”、50多个社区实行“兼职委员制”,先后聘任186名驻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建立起共驻共建、双向互助的工作机制。推行党建项目化运作模式,将社区和驻地单位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类为具体项目,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依托党建联席平台共同推进项目实施,促进问题有效解决。在西大街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先后实施6大类52个项目,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和驻地单位门面房出租、占道经营、路灯照明、市场整治等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