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突破“胡焕庸线”的两个关键
王铮
//www.workercn.cn2014-12-02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打破中心-腹地型的空间结构,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将有效地提高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换言之,这是中国的增长红利所在,也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所在

  日前,李克强总理参观国家博物馆人居科学研究展,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胡焕庸线”可能继续锁定发展的空间格局

  “胡焕庸线”是胡焕庸先生1934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这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直观地展示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以东地区以43.71%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39%的人口,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传统上为农耕区;以西地区占国土面积56.29%,而人口仅占5.61%,这些人口主要生活在适宜和基本适宜地区,地貌或者为沙漠或者为高原,传统上为牧业区。一般认为,“胡焕庸线”与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因此“胡焕庸线”的形成是气候导致的降水差异造成的。事实上,研究表明,“胡焕庸线”是在1240年左右的气候突变后显现的。这次变化也带来了中国旱涝分布的等值线分布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经线,表现为经度地带性。1240年后,旱涝分布等值线出现平行“胡焕庸线”的方向。这种降水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因此“胡焕庸线”两侧,农业生产能力、生态条件出现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这种由农业自然禀赋导致的差异,锁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格局。在工业化发生后,由于对早期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城市对水资源和粮食的依赖,“胡焕庸线”仍然锁定着中国的经济地理结构。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粮食可以通过调配解决,但是水资源的约束作用显然很强烈,所以“胡焕庸线”很可能继续锁定中国发展的空间格局。

  如何突破“胡焕庸线”,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既然“胡焕庸线”是气候的产物,那么在气候变化下它会不会被突破?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开展了数值模拟。利用GCM模型对中国2040年-206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模拟表明,在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北部的降水条件将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蒸发的增加,水资源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不是太明显。“胡焕庸线”的农业生产潜力锁定正在被突破,主要在云南省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明显提高。另外,中国农业生产潜力提高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增幅最为明显的是藏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其次,“胡焕庸线”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的东北、华北、关中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四川盆地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但是,中国南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潜力明显下降,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重大的考验和挑战。总之,计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农业供养人口能力将有所提高。气候变化,为“胡焕庸线”的突破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如何突破“胡焕庸线”,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看到“胡焕庸线”以西的人都在主张向西部移民,但是这种善良愿望往往不能实现。据笔者1985年对胡焕庸先生的采访,他当时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人口分布问题,研究出这条人口分布界限的。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下,这种移民首先碰到了水资源缺乏保障的难题,其次是农业供养能力的限制。2010年来,我们课题组针对“胡焕庸线”的突破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条件下,西北地区农业大约可以再供养1200万人口,西南地区,包括“胡焕庸线”东侧的环境脆弱带,可以再供养2700万人口。换言之气候变化在好的影响方面,可能使得“胡焕庸线”以西多供养4000万略低的人口。但是气候变暖同时意味着东部地区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下降,所以气候变暖对中国有损失,而且灾害增加。

  关键是要在西部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

  模拟表明,尽管中心-腹地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空间组织模式取得了成果,形成了若干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巨型城市群发展区,但是适合“胡焕庸线”以西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是枢纽-网络结构。应该选择局部水资源条件好的城市建立某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枢纽城市,或者说“龙头企业驱动的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链,构造枢纽-网络型空间结构,这样可以明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打破中心-腹地型的空间结构,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将有效地提高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换言之,这是中国的增长红利所在,也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所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发展以信息化经济为龙头的中国新型产业;第二,突破以中心-腹地结构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独立布局,发展枢纽-网络型的空间组织,全国一盘棋,不搞地区封闭,不优先保障某些发达地区的发展。(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