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广东检验检疫局日前公布了2014年目录外进出口商品抽检情况,数据不容乐观。抽查进口产品涉及服装、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家用电器等多个种类,其中服装问题最引人关注。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色牢度、pH、甲醛、纤维含量、标识、小部件安全等。这些不合格产品中不乏阿迪达斯、优衣库、H&M等国际知名品牌。
其实,进口服装抽检合格率不高已经是个老问题了,被查出的问题也是数年如一日,老是色牢度不达标、pH值超标、甲醛含量过高等那么几样。而且,出问题的产品涉及法国、美国、意大利、韩国等这些服装贸易大国的所有知名品牌,无一幸免。人们注意到,笼罩在那些洋品牌头顶的光环正在因一次次黑榜题名而逐渐黯淡下来。于是问题就来了:在许多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神一样存在的洋品牌,如今怎么就堕落了呢?
从市场大环境看,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洋品牌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这可能会使得它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了。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这些企业大都选择让代工企业贴牌加工的方式。这些位于中国大陆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贴牌企业加工出成品后,发回品牌原产地进行验货,然后再发往全球各地销售。这样以来,“原产地”和“进口国”就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我们也就清楚了,市面上那些洋品牌宣传的“原装进口”产品,实际上是经过多头加工和销售的转手货。为了便宜而转手,转手过程又缺乏监督,因此这些进口服装的品质就难以保证,很难与其不菲的售价相称。
急功近利的背后,是社会责任的缺失。其典型特征之一是对当地市场及市场监管的漠然。韩国某知名品牌服装有一款女装产品被抽检发现,其面料中的氨纶成分在原产国(韩国)标注为4%,而在我国检验中的实测含量为1.2%,超出了我国相关标准规定的误差允许范围。这就说明,按照韩国的标准,该款产品的含量标注是没有问题的,但它却不符合中国的标准(显然,中国的误差允许范围比韩国小)。调查发现,该企业一直坚持在中国销售服装的生产“以韩国标准为主,中国标准为辅”的原则。
西谚有云:“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翻成汉语就是“入乡随俗”。在这一点上,全球文化是没有差别的。因此,任何一个品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销售产品,都要符合销售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国外品牌要随着销售地的不同而调整产品标准,保证质量。近些年来我国进口服装质量堪忧的现状,正说明很多国际品牌没有完全按照中国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中国标准和国外标准的差异度了解不够。事实上,说得难听一点,那些如今不断出问题的各国籍的洋品牌对中国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漠视态度。要知道,这种态度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实质上是一种病,若不及时治疗,定会伤身损命。
病是洋病,可要治好它,还得用土方。一方面,洋品牌早些年在国内受宠(这种宠来自消费者和政府两个方向)过一段时间,如今的坏毛病也多少跟这有点关系,病灶算是带点乡俗之土吧;另一方面,即使我国现行的市场法律法规和标准比过去完善了,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监管不严,惩处不力,让洋品牌有空子可钻。土方是什么方?很简单:消费者不要盲目崇洋,要性理消费,而且权益受损要主动维权;政府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对进口服装抽查检验力度,对不合格服装坚决查处,决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