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社会治理不要遗忘乡土
朱红文
//www.workercn.cn2015-01-1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社会治理是一种新的哲学,一种新的价值选择。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维度,是重新思考社会生活的自然前提,思考社会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社会治理的实施,一个必然的选择是回归乡土。只有在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社会治理与生态治理的统一中,才能真正达到社会整体的善治。

  被遗忘的乡土

  在由工业、城市和消费文化所主宰的社会行动逻辑中,人们选择离开世代居住的乡土,奔向城市,奔向异乡。自然、农业和故土,逐渐被固化为野蛮的、不开化的,而工业和城市生活成为理性、科学和文明的象征。

  然而,事实上,在这样一种社会行动模式中,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和工业都被严重地扭曲了,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与大地母亲的有机联系。作为文明之象征的城市在不断膨胀,逐渐显露出似乎更为野蛮的、无法驾驭的破坏性。人们与自然的有机循环在城市生活中被中断,由此陷入废气、废水和废物的包围中。交通拥堵、无法有效应对的城市垃圾以及似乎无法驱散的雾霾,越来越成为城市文明似乎无解的难题。而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村落在不断地没落和消亡。更为不幸的,是留守在乡村的儿童和老年人的无助。老人的孤独死亡和自杀率上升,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理性的铁笼”

  或许正是经济全球化的某种社会和文化效应,今天即便是偏远凋敝的乡村也可能是某种抽象哲学的受害者。这种哲学就是近现代的意识哲学或理性主义。在理性主义看来,借助于理性,我们可以完全把握世界,包括社会的真理。借助于真理性的、客观性的科学技术知识,我们就可以创造崭新的工业体系和技术文明。因此,所谓现代的就是科学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力量似乎就在于摆脱自然的制约。这种主体性哲学却最后锻造出“理性的铁笼”,造成对真实的人的自由的桎梏。

  以现代城市为载体的经济体系和商业文明,成为迥异于传统乡土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体验。但是,消费主义的眩晕和个体主义的任性,使沉溺于商品和消费符号中的人们忘记了自己本来是应该站立在大地之上的,忘记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忘记了他们对土地应该有的亲情般的联系和呵护的责任。在城市商业体系中,土地作为房地产这种产业的要素,不过就是一堆货币符号,是一种支出,因而也有了被特定的人独占的理由。成长于城市和工业体系中的现代技术,终结了自然的有机循环,因此,也制造出现代技术本身无法控制的恶果。

  当代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也意味着对理性主义意识哲学的批判。它要求我们重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自然的联系,重构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逻辑。

  社会治理的乡土之路

  乡土是一种文化记忆,在当代社会治理中,乡土也是一种情怀和责任。回归乡土,是当代社会治理的富有建设性的重要维度。

  首先,乡土文化和乡土记忆,根源于农业文化和农村文化。农村的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整体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积淀了宝贵的乡土文化。费孝通先生曾经在诠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及其特性时说,从基层来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是社会的基层。对于乡下人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乡土艺术、乡土观念,从今天来看,仍然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当然,今天谈乡土,并不只是对传统乡村文化、乡土文化的一种简单的坚守,更不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而是意味着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乡村没落和逐渐凋敝的严酷事实,在社会的整体建构中要克服单向的城市化和绝对的工业主义的片面性。要高度重视乡村治理现代化在整体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根本地位。

  农村幅员辽阔,为整个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战略的纵深,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乡村的人文脉络和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伦理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体的社会治理中,要以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导人才、智力资源、技术和资金有序地向乡村流动,在社会政策和资源的安排中切实做到城乡统筹、城乡均等。这是社会治理、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其次,对土地的情怀,乡土的记忆和乡土责任,在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建设中同样重要。现代主义的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活,很容易让人们忘记自己与土地的联系,失去对自然的记忆和责任感。在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治理中,回归乡土,不只是要在一般的意义上让城市居民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城市的规划中,在公共空间和文化的设计中,让城市居民有更多亲近自然,亲近土地的机会,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土地的温馨和自然的节律,体悟自然之美。自然的节律和温馨融入城市日常生活的步伐中,有助于克服城市的喧嚣和狂躁,回复宁静和坚实。

  最后,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回归乡土,意味着要在社会整体的建设和治理的高度上切实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高度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推动经济从传统模式向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把绿色GDP真正纳入政府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中,倡导绿色劳动和绿色的生活方式。在思维方式、文化和价值上,努力探索实现自然与文明,科学与人文,以及生态学与美学统一的可能性。实现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社会治理与生态治理的统一,达到社会整体的善治。(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