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助力“人的新农村”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01-20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隆冬时节,一年一度、持续近20年的“三下乡”活动再次乘上欢快的科技、文化、卫生“雪橇”,为全国各地的农民带去温暖。

  “三下乡”作为一项城市反哺农村的公益行动,之所以深受欢迎、长盛不衰,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尽管经历了30多年的深刻变革、巨大发展,在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广大农民依然需要外界的持续关怀,各地农村依然需要有力的扶持。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始终聚焦于这些迫切的需求,在帮扶常态化和持续性方面多有努力,跟上了时代发展,也让亿万农民受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农村、农民的境况得到巨大改善,这得益于中央的长期高度重视和持续正确决策,也与城乡之间的互利共赢密不可分:人的城镇化,从农民进城开始;城镇的加速发展,反过来为农村发展进步提供更大空间。乡土中国的深刻变迁,就这样在和城市的历史互动中渐次展开。城市和农村增进理解、互相扶持、统筹发展,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臾不能忘的大逻辑。

  毋庸讳言,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仍然是短板。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人的新农村”的任务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

  无论是“三下乡”这样的公益活动,还是其他政策扶持,都应该打开更大的历史视野,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给种粮大户、养猪专业户送科普书籍、传授实用技术,给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免费义诊、送医送药,给边远乡村、贫困地区送一台戏、送一套书……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于此过程中,更需要站在更贴近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看看还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更管用的公益服务、更解渴的精神食粮,既满足一时之需,也利于长远发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日之农村,需要帮扶,更需要理解,需要爱得深沉。当更多秉持“三下乡”精神的政策、活动,把工作落到人的层面,就能为农村和农民带去更多新关怀、新视野、新动力,从而以政策温度更大限度地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能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