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到大医院挂专家号是一种折磨,对此,患者有意见,医院有苦处,相关部门也是“压力山大”。让挂号不再是一种折磨,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从总量上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改善医院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转医流程,达到分流病患的效果。同时,引导公众转变就医的不理性习惯。
不少到大医院挂过专家号的人,大多都有备受折磨之感。这样的感觉虽然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离百姓期待尚有不小距离——《人民日报》1月19日报道了两个有关挂号的百姓故事:一个是与号贩子较量,斗智斗勇为姥爷挂号;一个是找熟人帮忙,为全家就医四处奔波。两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时下到大医院挂专家号之艰难。
到大医院挂专家号是一种折磨,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相关部门立足于医疗改革大局,针对公众反映强烈的“一号难求”问题,出台了不少措施。比如,从过去只能在医院窗口挂号,扩大到电话挂号、网络挂号、微信挂号;对一些医院长期盘踞的“号贩子”不断打击和清理;通过新建、扩建和联合,整合、释放既有的医疗资源和增加新的医院场所等等。这些措施发挥了一定作用,使“一号难求”的折磨有所减轻。对此,公众是肯定和支持的。
不过,挂号难,尤其是挂三甲医院专家号难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其中,老问题依然存在,比如,社会医疗资源不足,优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结构性的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公众需求;不理性的就医观念进一步加剧了挂号难的程度,不少人不管大病小病一律涌向大医院、专科医院,小城市及农村的病人向大中城市的医院集中。与此同时,新问题也不少,比如,预约挂号限定在3个月内,不少预约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一天挂不上,基本上天天挂不上;现场挂号号源紧张,在“号贩子”的把持下,现场排队挂上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鼓励病人就近就医的措施不完善、不配套,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对此,患者有意见,医院有苦处,相关部门也是“压力山大”。
其实,让挂号不再是一种折磨,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比如,关于医疗资源总量,不少专家将医疗资源的整合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点,认为应该通过改革,使现有的大型公立医院做大做强,让处于资源闲置状态下的小型公立医院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大力引进民间资本,从总量上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
比如,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从机制上缓解挂号难。如何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让现有的挂号措施发挥更大作用,应该还有更多的探索。如将预约挂号时间适当延长;对于多次挂号不能如愿的提高其成功几率;将号源区分为老病号和新病号;进一步打击“号贩子”,驱离医院挂号窗口每天出现的“熟面孔”;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一些电话号码、IP地址不正常的重复挂号等;进一步完善转医流程,对于在一些社区医院、民营医院、非专科医院做过基础诊治、确需转院治疗的,应在大医院挂号上给予优先安排,达到分流病患的效果。
与此同时,解决挂号难,让公众少受折磨,还应引导公众转变就医的不理性习惯,通过多种手段,让公众了解看病流程,了解号源的发放情况,理解挂号难短时期难以彻底解决的现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