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让贫困群众“同步”小康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02-02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在云南考察期间,他再次要求我们“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有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目标才有坚实的基础;贫困地区实现了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才算真正完成。昆明是一座扶贫任务十分繁重的城市,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绝无仅有。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各项扶贫工作全面发力,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目前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攻克的难关,扶贫开发已到了啃“硬骨头”、闯“攻坚区”的关键阶段。

  结合我市实际可以发现,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贫困群众。现在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就更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决心,振奋精神,将“精准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三农工作为抓手,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补齐短板,攻克难关,走出一条富有特色,力求实效的扶贫开发之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找准扶贫对象,摸清贫困根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搞清扶贫对象的人数、分布、状况,精准识别、精准管理,逐步建档立卡,采取分类指导,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逐村逐户消除贫困。要科学分析各地不尽相同的贫困现状,找到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清主次缓急,对影响面广、带普遍性的问题集中想办法;对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要作为急中之急、优先解决;对陈积较久的贫困顽疾加紧研究、妥善处理。

  突出特色,力求实效,就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同时要在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上多做实事,多见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结合昆明具体情况,我们除了要按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实事,还应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以“两县两区”为主战场,以6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导向,紧紧围绕“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贫困人口返贫率下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这“两降两增”的目标,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让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一起共圆小康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攻克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难关,不仅要在扶贫对象和扶贫资金等具体问题上体现精准与特色,更要依靠借助农村深化改革,形成扶贫开发新机制。通过机制调整,使得权责统一、监督到位,从而帮到点子上、扶到人心里,以扶贫开发的科学、规范和实效,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最终实现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