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4S店里的“糊涂账”,谁给消费者算清楚?
程莉莉
//www.workercn.cn2015-03-26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政策转向、市场高压……4S店模式“或将被瓦解”、“面临夕阳红”等判断,可能并非惊人之语。理顺汽车厂商与经销商、购车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产销体系,实现文明汽车社会,是监管者和商家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

  继央视“3·15”晚会曝光汽车4S店“小病大修”之后,3月24日,新华社的报道再度详细披露4S店维修工时费的“迷局”——维修付款厚厚一叠、真金白银,但总价“打闷包”、单价“说不准”、工时定额“不好说”……围绕汽车售后维修保养一笔笔说不清的“糊涂账”,再次戳中了车主们的“痛点”。

  自国内首家4S店17年前出现,各汽车厂家争相效仿,目前全国4S店总量已达两万余家。品牌化服务、专业的维保、优美的环境,一度使其获得良好口碑。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高大上的4S店几乎成了“黑店”的代名词,昂贵的收费让车主们不知不觉成了“待宰的羔羊”。央视披露,记者体验的“4S店欺诈率高达73%,牟取售后市场的暴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新华社调查称,某品牌4S店年初购进10件原厂配件,年尾一查,1件不少全在库房——这意味着,一年中店方对数千辆汽车进行维修,选用的大批配件都不是其声称的原厂配件;有的4S店甚至在电脑中记录车主的“等级”——对修车行业不了解的被划为A等,有一些了解的被划为B等,有丰富经验的被划为C等,店员据此推销不同价位的维保产品,或决定“动手脚”程度。这些都让消费者对4S店的信任再次降到“冰点”。

  实际上,媒体早已多次曝光4S店向消费者伸出“黑手”。各方人士普遍认为,更应追责汽车企业对4S店的垄断控制、政府部门的监管缺位,以及相关规定太过宽松。为此,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底开始进行反垄断调查,并于去年公布了调查结果,开出若干令人惊讶的“天价罚单”。但时至今日,一些4S店的欺诈行为仍没有停止。权威数据表明,经历反垄断调查后,降价的主要是高价低频零件,而易损配件价格不降反涨;绝大部分车型的零整比仍然远超300%的合理范围;一些车企甚至“厚着脸皮”玩起了模糊的文字游戏,把“降价”硬是做成了自家的广告。这都让消费者明着看似乎捡便宜,实际上暗中吃闷亏。看来,清算4S店的“糊涂账”,整治其给消费者带来的“痛点”,有效监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变革。今年1月1日起,十部委联合推出《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车企向非4S店修理厂公开汽车维修技术资料和配件渠道,大有促进市场竞争、进一步瓦解渠道垄断之势。在相对成熟的欧洲市场,其法规便规定“凡是达到厂家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均称之为原厂配件”,汽车修理和销售不再捆绑在一起。如果能借鉴它国先进经验,修订相关法规,4S店有望被倒逼降低价格、提升服务质量。

  哪里有变革,哪里就有机遇。像网购不经意间改变生活、预约专车改变出行方式一样,“互联网+”的新战略提出之后,汽车上门保养服务今年迅速兴起,新模式的崛起与创业者的“搅局”,也开始抢占和冲击4S店的传统市场。

  政策转向、市场高压……4S店模式“或将被瓦解”、“面临夕阳红”等判断,可能并非惊人之语。实际上,国内不少汽车集团的老总在预测未来会有大批4S店倒闭,可能会出现新的格局。理顺汽车厂商与经销商、购车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产销体系,实现文明汽车社会,是监管者和商家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