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4月20日,芦山遭遇7.0级强烈地震。这是芦山在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创之后,遭受的又一次严重地震灾害。自然地理条件极其特殊、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芦山,面临着异常艰巨的恢复重建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指导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以改革创新促重建,成功探索出一条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子。如今,芦山地震灾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实践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活力的充分彰显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19个省市、10多万建设大军入川援建,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的重建奇迹。然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随着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的接连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未来灾后重建无法全部实现“举国援建”,必须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办法。芦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多次对芦山灾后重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这一重要指示,开启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从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负责制转变的新探索。
科学高效的新体制为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芦山震后最紧张的应急救援阶段,中央就已果断将“指挥权”交给四川省。事实证明,芦山震后抢险救援,无论是响应速度,还是救援成效,都“刷新”了历史纪录。从应急救援转入灾后重建,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重建工作以地方为主体。国务院在科学评估灾情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各方面经费压缩的情况下,中央按照既比照又高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准,安排了31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和150亿元专项支持资金。四川省成立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负责整个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灾区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自觉担负地方实施主体责任,建立起网络化、下沉式、专业性的重建实施组织体系,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为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科学有序、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
符合实际的新机制激发了各级地方政府恢复重建的创新活力。中央明确310亿元的中央财政重建基金交由地方统筹安排,这给了地方强有力的基金“调配权”。以往,中央财政恢复重建基金实行“分类控制”,要层层审批,每一笔经费都明确了用途,地方调配难度很大。芦山灾后重建中,四川省委省政府考虑到重灾区各县原本就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底子薄、财力弱,配套资金跟不上,及时把重灾县公共服务重建项目投资中的财政补贴占比从汶川地震时的44%提升到80%.新机制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对重建进程“心里有底”,做到未雨绸缪、早做部署,避免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重建伊始,四川省就先行启动了建材价格调控机制,一方面给予生产企业电价补贴,另一方面大量从周边地区调运建材,并在通往雅安的几条高速公路开设了“绿色通道”。四川省委省政府大胆放权,结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把重建项目的审核权下放到受灾市、县(区),即使保留在省政府的少数审批事项,省直有关部门也与市县积极研究建立“绿色通道”。自主权下放后,重建举措更加符合实际,避免了项目与资金“两张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责任的新模式激活了干部群众重建美好家园的主体意识。新体制机制在增强地方自主权的同时,也使重建责任更加明确,这进一步激发了灾区各级干部和党员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在灾区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5+2”“白加黑”已经成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投身重建的真实写照。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广大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重建美好家园的“正能量”空前迸发。为有效解决农房重建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在县、乡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自建委”在灾区“遍地开花”。“自建委”委员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负责农房重建中房屋宅基地划分、户型选择、资金协调、质量监管等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灾区所有新村聚居点都建立了类似“自建委”的组织。随着农房重建的完成,“自建委”过渡成为村民对新村环境治理、卫生、绿化和治安等进行管理维护的“自管委”。两年来,灾区干部群众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重建家园,我们是主体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以朴实的话语向世界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芦山灾后重建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点,勾勒出人民至上从理念到行动的轨迹。
民生优先,安全第一。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政策基础上,把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户均补助资金分别提高1万元、2万元。突出抓好困难群众建房,通过政府“兜底”扶持,625户特困户在2013年底入住新居,4482户困难群众得到政府“一对一”帮扶,也在地震一周年时陆续搬进新家。到2014年底,芦山灾区农房重建全面完成,城镇住房全面开工建设。在实施农房重建中,同步推进了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村庄自治管理和产业规划培育;加快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努力让群众住上新房子、形成新风尚、过上新生活。灾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广播影视、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类别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全面、有力、有序快速推进。在推进各项建设中,科学选址,坚决避开地震断裂活动带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泄洪通道;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农村居民住房实行强制性抗震设防标准,确保重建工程质量。灾区依托援建力量,专门加强了农村建管人才培训,切实加强对农房重建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注重培育内生动力,促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恢复重建是解决受灾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的关键,也是灾区实现后发追赶的强大引擎。芦山地震灾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在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这就决定了灾后产业重建绝不能简单地复制原来的产业,而要在重建中调优结构、转变方式、提升水平。重建以来,灾区党委和政府坚持强化“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工业与生态良性互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雅安市将雅安经济开发区全部作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异地支持芦山、天全、宝兴等灾区经济发展。“飞地园区”招商明确要求,无论投资额有多大,只要属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一律禁入园区。灾区还利用藏区门户、民族走廊的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态旅游文化,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现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产业重建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立体、绿色农业,精心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两年来,灾区处处洋溢着一股清新的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型重建之路,为灾区群众筑起了奔向小康的致富之路。
在贯彻“四个全面”中增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当前芦山灾后重建进入冲刺关键期,要完成用三年时间恢复重建的任务,为实现到2020年灾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必须切实把握“四个全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新要求,加快推进重建工作。
把促进全面发展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体现在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也要体现在不让一个人掉队上。灾区重建必须覆盖每一个家庭、每一名群众,尤其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使每一名因灾受伤致残人员都得到妥善安置。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服务均等化,真正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家园的基础上,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到恢复重建全过程。两年来,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很大成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但在恢复重建中同样暴露出一些问题,下一步也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都离不开深化改革。比如,芦山灾后重建以地方为主体来具体组织实施,面临着规划设计、投资评审、项目招标、工程管理等繁重的工作内容和大量的人才需求。中央划拨了大量资金,但灾后重建资金仍需多渠道筹措解决。现在,政府负债管控更严,市场化招商更难,面临着较大筹资难度。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只有做到把该放的放开放活,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才能更好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形成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更好发挥法治在恢复重建中的根本保障作用。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建设法治中国。灾后恢复重建点多量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务院发布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省依此制定了涉及城乡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11个专项规划。我们必须坚持以总规为总纲、以专规为支撑,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切实校正那些偏离规划的行动,确保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当前,更要强化对恢复重建的目标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恢复重建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在芦山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去、危险繁重任务扛起来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支部就是堡垒、党员就是旗帜、干部就是标杆的时代精神。当前重建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繁重,要圆满实现重建工作目标,必须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要更加注重在灾后重建中培养锻炼干部,考察、识别、使用干部,对经受住考验、表现突出者,要及时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对表现特别突出、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表现较差、群众意见大的干部,要严肃处理,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举措打造党员干部队伍,带领广大群众早日实现重建美好家园的目标。(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同心同德共铸中国精神 | 2013-05-08 |
灾难砥砺我们不屈不挠追逐中国梦 | 2013-05-0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检验与彰显 | 2013-05-08 |
救灾重建彰显制度优势 | 2013-05-08 |
李登菊:用劳模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以劳动创... | 2013-05-08 |
杨信礼: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再诠释 | 2013-05-08 |
在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演讲 | 2013-05-08 |
科学重建 跨越发展 | 2013-05-08 |
建立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 | 2013-05-08 |
芦山重建: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 | 2013-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