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将公共安全网织得更牢固
曹鹏程
//www.workercn.cn2015-06-0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和能力,不仅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有学者曾用“沙堆效应”来描述现代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当社会足够复杂,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日益紧密,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变量,都有可能是导致结构性失衡的因素。就如同我们很难预测,哪一粒沙子的加入,会令整个沙堆崩塌。

  近来,从陕西咸阳客车坠崖到河南鲁山火灾,再到长江沉船事故,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以惨痛的代价,再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样在保障社会生活便利性的同时防控风险?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明确要求: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盘点最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件,或有天灾不可抗的因素,或因人为失误造成,或因各种因素叠加引发,但都呈现了这样一个趋势:人群的集中,正使得风险杀伤力变大;流动的加快,容易导致风险交织产生连锁效应。而对生命的重视,更让公共安全日益成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刚刚过去。这个2008年汶川地震后设立的纪念日,就是为了提醒全民:即使自然灾害难以抗拒,我们在防灾减灾的认识、理念和体系建设上,也要更加重视、积极作为。更何况,相当多的公共安全事故,还暴露了人为疏忽、管理漏洞、应急不力等等问题,更凸显了“编织公共安全网”的紧迫性。

  这张“网”要怎么才能编得牢、织得紧、兜得住?无疑,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上自国家的立法,中至各环节的管理,下迄个人的操作。从防范规律与我国实际看,事关安全治理的直接责任部门,任务最重、压力最大,当前力量却相对薄弱。一方面,“现代化的风险”使得公共安全的风险系数、风险隐患增加,基层的安全治理挑战加大;另一方面,一些部门、企业、单位的安全意识还较淡薄、安全防范还不到位、监督管理还存有漏洞,这也正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只有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才能改变抓安全的不直接面对安全问题的现状。

  防灾减灾的能力强不强,取决于安全网络编织得密不密。上游水库泄洪,如果能早一点给下游群众广泛预警,就可能避免群众被洪水围困;对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硬件安全”,如果多一点安全检查,对飞行员、驾驶员的身心状况等“软件安全”,如果多一些明察秋毫,就可能避免一起起不该发生的悲剧;如果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更畅通、反应更敏捷、协调更有力,就可以减少“信息孤岛”、避免“内部损耗”……公共安全体系中“全方位”“立体化”的每个环节,如果都能认真汲取各类安全教训,想到位、抓到位,安全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就会提高。

  当然,无论怎样“预防一万”,有时候也“难保万一”,因此让每个人都具备安全知识和自救能力,是建设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日本“3·11”大地震发生时,一直坚持自行开展防灾教育的岩手县釜石市,14所中小学的孩子们因为率先进行自主避难,最终得以逃生。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体,谨守社会规章和安全守则,形成互助和监督的习惯,就可以减少危险发生的几率,降低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和能力,我们才能消除隐患化险为夷。这不仅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本身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