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自由观念中国古已有之,自由与自律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由精神的继承与超越。”6日,在武汉“名家论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固盛以“中国传统经典中的自由精神与现代启示”为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自由”进行解读。这是市委宣传部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讲活动之一。
自由观念中国古已有之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失自由思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刘固盛强调,自由观念中国古已有之。例如孔子、庄子的思想中,都有对自由的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阐释人的价值,他说:“仁者爱人;恭、宽、信、敏、惠曰仁”;阐释人际关系,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释人的尊严,他说:“三军可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把这些归结到一点,我们发现,孔子谈的都是‘人’。”刘固盛说,这是一种大自由。“儒学把人从天命鬼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由。”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道家对自由的认知。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庄子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重点发挥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其核心就是“摆脱物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每一个“自由”后边,绝对有一个“自律”存在
“自由与自律相辅相成,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讲的每一个‘自由’后边,绝对有一‘自律’存在。”刘固盛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同样离不开自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指要用“礼”规范个人的行为。孔子说“从心所欲”后,还强调“不逾矩”。
“自律”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也同样存在。康德认为,“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太肤浅,“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这是自律意义下的自由。”刘固盛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对传统文化中自由精神的继承与超越
“儒家的自由更多强调道德提升,道家的自由着重强调精神自由,佛教的自由更加注重自律,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在当代社会,这些思想都有值得继承的地方。”刘固盛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并非什么缥缈的东西,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实实在在的存在。
“过去的文化已成为历史,在继承的同时,也离不开发展、超越。”刘固盛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一方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以开放的胸怀接受世界文化精髓,还要适应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刘固盛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涵,还将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社会进步、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方向不断丰富。
网络信息传播与社会责任感 | 2009-03-03 |
网络信息传播与社会责任感 | 2009-03-03 |
网络信息传播与社会责任感 | 2009-03-03 |
法治:制度、机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 2009-03-03 |
共筑“我们都在说”的网上文明 | 2009-03-03 |
共筑“我们都在说”的网上文明 | 2009-03-03 |
共筑“我们都在说”的网上文明 | 2009-03-03 |
共筑“我们都在说”的网上文明 | 2009-03-03 |
共筑“我们都在说”的网上文明 | 2009-03-03 |
共筑“我们都在说”的网上文明 | 2009-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