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
礼闻
//www.workercn.cn2015-06-16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积极构建创新制度,这既包括政府的制度创新,也包括法律制度的创新;既包括企业制度的创新,也包括公民权利制度的创新;既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也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

  A

  深圳建成创新型城市布局不仅与其自身的经济条件相符,也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调合拍

  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是深圳未来几年发展的目标和行动纲领。事实证明,深圳建成创新型城市布局不仅与其自身的经济条件相符,也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调合拍,更与全球智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一致。深圳已经处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风口”,必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经济发展的标杆。

  创业创新是人类创造价值的基本形式,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创新力决定生命力。作为一个活力迸发的城市,创新就是深圳之根,是这座年轻城市的精神特质。积极应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矛盾和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把创新作为战略支撑,把驱动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大势所趋。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国际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从国内看, 虽然说,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前期高速经济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既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又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三期并存”的特殊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而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如果没有自主创新,高耗能、低产出效益的产业就不能维持,经济增长点就不知道在哪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

  B

  政府应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创新平台

  如何实施创新战略,如何走出一条自主创新道路? 这不是一句空话。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不过20个左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环境等条件支撑,更需要探索积累一批成功的范式。

  这些年,深圳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走上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创新为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创新,实现创新要素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构建起一个区域性的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无疑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严峻,但也更有意义的挑战。

  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一颗种子,要长得快长得好,就需要有肥沃土壤、阳光水分等,创新只能在宽松、宽厚的土壤上发育成长,而不是相反。政府应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鼓励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努力活跃学术空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种手段地推进创新的深化。创新是群众的事业,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新活力,必须充分地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获得群众的支持,化为群众的行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特别是要发挥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鼓励“草根创新”“全民创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巨大正能量,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创新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C

  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自主创新,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创新驱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在科技研发、产业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安居工程、知识产权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扶持创新。

  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形成官产学研紧密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创新生态,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共创共享。

  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积极鼓励和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改制成科技企业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全面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资融资体制,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大幅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形成鼓励转化的利益导向机制,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积极构建创新制度。这既包括政府的制度创新,也包括法律制度的创新;既包括企业制度的创新,也包括公民权利制度的创新;既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也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自主创新,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中心,将各种创新要素集聚到企业创新过程中来。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与产业配套、满足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服务体系,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猎头公司、财务与金融等服务。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加强国际交流和产业合作,在积极引进海外研发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D

  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

  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才大国,进而成为一个人才强国。要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过程。深圳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树立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自信。创新思维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眼界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那么就永远不可能缩小差距。大力提倡敢于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鼓励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增强全社会对科技的理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破除不适宜创新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打破各种束缚,树立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树立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以优良作风把深圳的工作做实、把深圳的事情办好。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优势,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创新合作竞争,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作者为北京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