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甘肃机制,激发扶贫开发新动力
——三论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大决战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06-17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省委、省政府在吃透中央精神、总结实践经验、借鉴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完备的“1+17”精准扶贫方案。一揽子政策框架,贯穿精准要求、突出组合拳特色、强化配套化措施,形成更加完备、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机制。这一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激励性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为我省扶贫工作提供了鲜明导向,必将激发全省上下前所未有的扶贫动力。

  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化为各个方面实实在在的行动,必须有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1+17”精准扶贫方案,对涉及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明确了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在纵向层面,构建起“省里支持、市级统筹、县负主责”的工作机制;在部门层面,构建起“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加大倾斜、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在干部层面,构建起“领导责任到位、联系指导到位、驻村帮扶到位”的工作机制。这些机制,有效避免了政策的“碎片化”,杜绝了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使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眼前和长远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整体合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在于有的放矢、有效放矢,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瞄准机制。“1+17”精准扶贫方案,围绕“规范建档立卡、确定脱贫时序、高效配置资源”,构建了完善的瞄准机制。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减贫计划,统筹安排整合涉农资金。同时,针对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富民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现状,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举措。这一机制,准确聚焦扶贫开发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充分保证“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为推动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转入“精确滴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1+17”精准扶贫方案,专门就“考评精准”进行具体安排,构建了完善的正向激励机制和惩戒约束机制。对完成减贫“摘帽”任务的贫困县给予奖励,抓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的干部提拔重用;反之,对扶贫攻坚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干部,予以严肃问责,完不成扶贫任务、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干部,予以严肃处理。这些机制,以“奖优惩劣”的标尺,推动各级各方面把心思放在扶贫上、把精力用在扶贫上、把成效体现在扶贫上,必将有力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实施。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甘肃机制,为扶贫开发工作确立了鲜明导向:思想导向,考量和激发党委政府的使命担当;示范导向,考量和激发主要领导的表率作用;用人导向,考量和激发各级干部的为民情怀;社会导向,考量和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业绩导向,考量和激发各个方面的成绩贡献;兑现导向,考量和激发机制运行的应有作用。“六大”导向,要求我们把扶贫开发的使命时时放在心上、把扶贫开发的职责牢牢扛在肩上、把扶贫开发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社会重视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

  机制决定成效。“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以可操作、利执行、易检查、能落地的新机制,保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扶贫资源有效利用,保障各级干部参与扶贫。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机制,为加快我省扶贫攻坚步伐,推动贫困地区闯出致富路,扫除了“拦路虎”,开辟了“快车道”。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完善细则,以具体的、实在的、管用的配套措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的完成。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