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后这个小伙子每年都会回到医院来看我,并且都是带着妻子种的蔬菜来看望我。”
“做医生该有担当,不能因为怕风险就放弃病人。”在苏佳灿看来,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基本职责,还应该为患者考虑更多。2008年,刚刚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副教授的苏佳灿主动请缨加入医疗队,千里驰援奔赴四川。
那年,汶川地震中抗震英雄刘冬为挽救战友被倒塌的废墟压了72小时才被救出。“当他从四川成都送到长海医院时脸色白的像一张纸,眼皮时而吃力地翻开两下,左腿已经截肢。”面对病情危重的战友,苏佳灿主动申请担任他的主治医师,在之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天24小时镇守病房,经过51次全院会诊,30多次的手术,终于将刘冬从死神的手中拽了回来,他逐渐可以坐上轮椅、带上假肢成功站立起来。“那时,上海的头条标题都是一样的,刘冬站起来了。”
“6年过去了,现在的刘冬不仅已经结婚,而且已为人父,家庭美满。”苏佳灿很欣慰。
20年来,他跑遍4000里青藏线,完成青藏高原首例“股骨微创内固定术”,为105岁高龄老人进行髋部骨折手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微创技术,半小时后阿婆便行动自如,创造医学奇迹,成为生命守护者。
在上海,凡是80、90甚至100多岁的老奶奶需要医治时都会去长海医院找苏佳灿治疗。
“当105岁的老阿婆五代同堂80多口人一起来到门诊特意感谢我时,顿时觉得所有的坚持和担当都是值得的。”苏佳灿说。
岗位诠释责任使命与奉献担当
20年前,他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第二军医大学,5年后毕业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后又博士毕业留校,进入工作岗位,他更是冲劲十足,31岁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副教授。
“因为我相信一个好老师,可以带出一大批好医生!”担负教学任务后,苏佳灿注重创新。为了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医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他打破常规创立了“起、承、转、合”的课堂教学法,认真打磨每一堂课,凭着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的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曾在总后勤部院校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但作为一名老师,我想我更看中的不是这些荣誉本身,而是学生对我的喜爱。”苏佳灿告诉记者。
苏佳灿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在医科学校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又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临床医生的接班人。否则,未来谁为我们看病呢?”
苏佳灿参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走基层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摄
除了教师,苏佳灿更是一名深怀公益心的医生,2013年8月,他跟随总后专家服务团行走青藏线,为沿线哨所官兵送医送药,“3000里青藏线沿途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一直认为,比送医送药更重要的是留下好的理念和技术。
至今令他难以忘记的是在拉萨总院骨科为一名外伤骨折患者手术的场景,当时的苏佳灿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连续的腹泻、喷射样的呕吐、什么都吃不下,只能间断挂营养液;动作稍大就喘不过气,就停下来吸吸氧。”但是苏佳灿知道,不管高原反应多么强烈,身上肩负的任务还是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到了手术关键步骤,每完成一步,都是如此的艰难。平时一个小时的手术他整整用了三个小时才顺利完成。“当我圆满完成手术示范和带教,走出手术室的时候,手术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受到,能够在高原上为高原官兵和人民带去医疗技术服务何尝不是一件光荣而又让人欣慰的事情呢?”苏佳灿说。
科技攻关十五年坚持传承与创新
毁损伤是一个非常难以攻克的临床难题,这方面的研究平时可以服务老百姓,战时可以服务军队。
紧邻长海医院有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宝钢和最大的造船厂,工人被钢锭等重物砸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寻找到一种治疗手段,保护这些毁损伤患者的肢体呢?
为了研究出适合毁损伤的骨科耗材,31岁那年,苏佳灿跑到华东理工大学去当材料科学的博士后。这种选择令同行大跌眼镜。
很多同行都想不通:“好好一个专家教授,去学什么材料学?看病都忙不过来,还去读闲书?”苏佳灿要读的,不是“闲书”。他是去“圆梦”的——要制作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的生物植骨材料。
很多百姓用不起进口的骨科耗材,但在骨科,除了进口材料,啥也没有,“我想发明便宜的骨科耗材”。
过去6年,苏佳灿坚持往返于上海东北角的长海医院和西南角的华东理工大学,目的就是研究骨科耗材。“现在,我所带的科研团队,是国内医用材料领域崭露头角的生力军,不仅在去年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还与韩国、美国、以色列专家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合作。”今年4月份,上海成立以苏佳灿作为主任的中韩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同时为了实现帮带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培养更多好医生改善西部医疗环境,苏佳灿于今年5月成立了全国唯一一个医师志愿者联盟,这些都是因为苏佳灿有一颗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之心。
目前,苏佳灿领衔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17项,科研基金超过1000万元。10多年前在博士毕业前他撰写的《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那时,他想要用计算机来设计模拟人体骨骼,并希望藉此制作替代人体骨骼的新材料,“但那会儿经费不够,没坚持下来”。
现在,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苏佳灿又捡回了以前的研究。他有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用自己研制的骨科材料“打印”出与人体骨骼高度吻合的替代骨骼,这将为骨骼创伤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军人、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我希望通过自己去传递一份信念,一种力量。”
军人的使命在于担当奉献,医生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在于科技报国。
6月8日至6月18日,苏佳灿作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奔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基层与青年分享心路历程,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每场分享他都会说:“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勇于担当,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豪情,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看到希望。”(李延兵)
吴阶平:毕生诠释“好医生” | 2011-03-16 |
时代呼唤张新生精神 | 2011-03-16 |
时代呼唤张新生精神 | 2011-03-16 |
时代呼唤张新生精神 | 2011-03-16 |
时代呼唤张新生精神 | 2011-03-16 |
时代呼唤张新生精神 | 2011-03-16 |
时代呼唤张新生精神 | 2011-03-16 |
以“医者仁心”化解医患之痛 | 2011-03-16 |
科学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确” | 2011-03-16 |
思想平台:从医守德方是正道 | 2011-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