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纸媒的冲击很大,读者对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报纸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摆在报纸新闻从业人员面前的大问题。笔者认为,增强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迎接挑战的必要途径。
抓好“笔杆子”工程,增强新闻可读性。要想增强新闻可读性,写出好文章,必须重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抓好“笔杆子”工程,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努力培养一批孜孜以求、敬业爱业、文笔清新的采编队伍。坚持每月评选好稿活动,让那些“付出的劳动代价比别人多,流的汗比别人多”的人受到尊重,多拿报酬。此外,新闻工作者也要对自己从事的新闻工作满怀热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出十二分干劲投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强新闻可读性方面有所作为。
搞好民生新闻策划,为提升新闻可读性做足文章。民生新闻的题材很丰富,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诸多内容。要注重搞好民生新闻策划,在采编上下工夫,注重谋篇布局,努力把民生新闻突出在重要位置。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要早走平民化、大众化之路,从市民生活的角度出发,从市民关注的热点逐步深入,从服务市民的主旨升华。从大民生的角度来看,应尽力去抓“活鱼”,通过现场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现场,使时政报道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在采写形式上,民生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亮点。在报道形式上,民生新闻要尽量用民众鲜活的语言来叙述,做到文风朴实。标题的制作要通俗易懂,吸引读者。在版面编排上,有些报社开辟了专门的版面报道民生新闻,但这更多的是关于小民生的报道。有些地方党报也渐渐呈现出了“政要活动不发头版头条”、“头条让位民生新闻”的趋势。这是地方政治文明开放、亲民姿态的体现。这充分说明在版面编排上,要尽可能突出民生新闻,把关乎民情、民意、民生的新闻放在重要位置。
记者要学会讲故事。近年来,很多媒体在积极探索,并做了有意的尝试。有的媒体让读者直接变身为作者,讲述或记述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取得很好的效果;有的媒体明确提出,从身边普通人写起,从寻常事切入,探访田间地头,走进百姓人家,以民生视角关注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还有的媒体关注“民生话题”,在报道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时,给予了他们平等的利益表达的机会,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
从读者角度换位思考,不断加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读者,是报纸新闻报道的最终评价者。要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首先就要关注受众兴趣,积极地引导受众兴趣,树立样板,设置议题,因势利导。报纸采编人员要常常站在读者角度品评报纸,充分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所求,应充分考虑民意,用百姓喜欢的语言,生动真实地反映社会变化,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崭新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新闻一定会接地气、受欢迎,一定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加强新闻评论也是增强报纸新闻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评论包括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的直接评议,也包括记者的采访感想“记者手记”。此外,加强借助新媒体,与读者互动,也是新时代语境下做好报纸新闻的创新手段。
提升报纸新闻可读性,用心做好每一次报道,坚持说实情、讲真话,使新闻报道达到扶正祛邪、释疑解惑、理顺公众心气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每一个媒体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纸报消亡其实是个传说 | 2011-11-25 |
日报读者数会归于零吗? | 2011-11-25 |
纸媒与网络殊途可同归 | 2011-11-25 |
当网媒跟屁虫,传统媒体只有死路一条 | 2011-11-25 |
自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要提高策划能力 | 2011-11-25 |
对现实发言的努力及其问题 | 2011-11-25 |
互联网来袭,杂志广告如何突围 | 2011-11-25 |
在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上下功夫 | 2011-11-25 |
大数据背景下纸媒的战略升级 | 2011-11-25 |
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初探 | 2011-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