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积极打造“青岛核” 努力构建半岛城市群
金花
//www.workercn.cn2015-08-08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更多

  

  城市群是国家(或地区)以区域经济联合体的方式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布局以及竞争的最佳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强大的发展与竞争优势,既可以将城市群内的各要素推向全球竞争的前沿,也可以将国家(或地区)置身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十三五”是青岛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省“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青岛要想实现“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必须全面深入推动改革开放,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济莱协作区等山东省半岛城市群的广大腹地,增强与烟台、威海等城市的协同性,构筑引领蓝色经济发展势头战略制高点的“青岛核”,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的重大转变,才能有效承接蓝色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创新动力,切实打造青岛市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

  一、构建“青岛核”对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升级版的战略意义

  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蓝色经济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以海洋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山东省要在北部老工业基地,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部中原城市群等国家宏观经济布局中,成功吸引国内外资本的眼光和合作,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抢抓历史机遇,利用好、打好海洋经济这一张牌,利用好、调动好“青岛核”各城市的地理优势和要素资源,推动该地区特色发展、抢先发展、科学发展、协同发展,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创新动力,搭建山东经济发展新的开拓平台。

  优化区域资源的集中合理配置。半岛城市群作为全省最发达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交汇区。在同一区域内,要同时发挥好联系和引领山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高效利用黄三角资源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承接和面向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利用好层级规划,优化区域资源的集中合理配置。集合培育壮大“青岛核”,可在半岛城市群的协同市场中强化要素资源的功能导向性,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总体上提高全区域、从个体上提高各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引领较高层次的经济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未来,山东“四纵四横”铁路框架中的青荣、青连的建成以及青龙高速等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推动“青岛核”地区密集化、快速化、高效化集散中转体系的形成,强化该地区的地理连结、经济互动和资源流通。“青岛核”的打造,可为核内各城市开辟更加广阔的成长沃土,客观上减少了企业异地拓展的成本和风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衔接配套、要素资源共享、产业分工合作,分享规模和协同的好处。通过聚集和扩散效应,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有利于实行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战略,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一方面核心城市获得了广阔的腹地,为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高级化提供了依托,可更好地克服中心城市自身发展中的一系列局限性,如发展空间有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另一方面,其他城市充分利用核心城市的辐射,承接其转移出的生产能力,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可充分利用核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获得资金、信息、科技支撑。同时,各城市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必然会对各城市间的郊区、农村溢出物资和能量,加速缩小区域内城市间的差距,促进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目前,青岛市存在诸如大城市功能不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缺乏成为核心辐射源的能力;体制创新滞后,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区域周边各城市定位不准,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城市之间难以融合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奠定青岛在“青岛核”区域经济发展主导力的路径

  就青岛层面来讲,要以“青岛核”为中心,积极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升级版,首先应依托城镇化建设,奠定“青岛核”区域经济尤其是青岛市本身发展的主导力。

  借助蓝色经济战略,加快制定“青岛核”发展规划。青岛市要积极建言献策,促进全省高度重视半岛城市群研究,特别是针对“青岛核”制定各项发展规划,先集结“核心力”,再辐射城市群全域。对“青岛核”涉及的战略定位、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城镇体系、生态环保等,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在积极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2020)》等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发展规划。青岛所辖区市要在“青岛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快编制各自的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强调各个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并按照效益优先原则,逐步实施,使得青岛本身首先朝着“青岛核”布局合理、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立足“青岛核”发展思路,协同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青岛核”综合实力。加速“青岛核”的构建,首先要加速交通、通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整体形象,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促进区域内外的经济交流,带动地区分工与合作。区域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是促进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空间的联系及推进区域城市化的保障与支撑系统。青岛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增加密度、提高效率为着力点,结合青岛实际,建设与各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快速通道、城市内部及城市与郊区轻轨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城市性质、布局及区域的长期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协同规划。与“青岛核”内各城市尤其是在区域整体规划上的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打造青岛市主导地位,提升各要素经济功能,促进“青岛核”协调联动发展。一要利用区位优势和城市的群体合力打造青岛作为区域核心的经济地位,增强经济关联度,利用青岛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开放环境、信息服务等良好条件,强化其作为核心城市和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构建“核”的新元素,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观念、新体制,并不断向周边地区推出。二要战略性地培育城市增长极,对具有发展潜力且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如胶州、即墨进行重点扶植,加大政策扶持、投资力度和大项目立项,通过国家、省、市各级功能园区平台、强化产业政策、城际交通设施、中端贸易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构筑核心城市基本框架,助推青岛更好地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从而有利于城市间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共同发展。三要合理定位城市功能,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功能体系。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既要考虑城市本身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更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科学定位其在本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推进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市场化整合,建立“青岛核”合理的分工合作体系。“青岛核”各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封闭型、自我完善型的产业结构向开放型、相互依存型的产业结构转变,建立层次和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要根据各自的工业化水平、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的垂直和水平分工,形成优势互补、产业互动、资源共享、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高效率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实现核域内产业向更高层次整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链),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1+1>2的集聚经济效应。大小城镇应准确定位,合理分工。青岛市要努力提高服务产业的比重和层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方面应突出高精尖,避免大小通吃。作为核心区内的基本框架,胶州、即墨等中小城市要当好接续中心城市辐射的“脊骨”,发挥好局部中心的功能,应将重点放在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增强对核心城市的配套能力。“脊骨”城市不应盲目追求产业高级化,要充分消化中心、次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生产能力,改造好传统产业,充当大企业的加工基地。产业整合要依靠市场力量,但政府也应加强规划和引导。

  围绕青岛市建立共同市场,实现“青岛核”资源共享。青岛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联动,大力推进区域信用环境建设,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目前,特别重要的是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市场以及文化旅游市场等,促进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自由流动,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围绕“青岛核”构建对外经贸组团,共同开拓内外市场。“青岛核”内各城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强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中韩自贸区的签署,为山东省的对外开放又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各种资源,实施联合开发。应该立足于在更广阔的区域,向内、向外拓展辐射腹地,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一方面,应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和周边省区经贸合作与交流,并通过下游产业配套、产业转移、异地开发等办法,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挖掘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通过产业、产品、资源等统筹协调,增强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青岛核”域内科技交流,共同培养人才。要重视构筑“青岛核”的区域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区域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技术及人才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必须充分发挥“青岛核”内各市的整体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技交流,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共性和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在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进行统筹和给予优惠。在人才培育方面,应依托青岛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共同培育人才。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率先建立和完善终生学习和教育体系。同时,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协调,建立由“青岛核”所在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共同参与、面向产业的科技人才和成果辐射体系。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为主线,加紧培养和引进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紧缺高级人才,加快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加速推进青岛市制度创新,创造“青岛核”良好的发展氛围。青岛要想在“青岛核”内构筑核心地位,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通用规则构筑以企业为核心、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技术和人力支撑、以政府为保障的创新体系。各区市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全面融合“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理念,转变职能和观念,从积极推进“青岛核”的整体利益和大局出发,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确立新坐标,找准新位置、谋求新发展,降低门槛,拆除围墙,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青岛核”的发展搭建舞台、提供服务,着力构筑诚信、亲商、公平、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