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宁波城乡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
胡荣誉
//www.workercn.cn2015-08-18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城乡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宁波经过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推进城乡社区规划建设,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新路子,为推进我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基层经验。

  一、创新社区治理理念,推进社区规划建设

  城乡社区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我市历来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一直作为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重点来谋划推进社区建构。市委定期召开县(市)区、乡镇(街道)书记座谈会,听取基层建设情况汇报,营造大抓基层建设的导向和氛围。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进,近年来编制了《宁波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宁波市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和《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城乡社区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为了加强和规范社区工作,确保社区职能回归,我市全面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率先建立群众评议社区和社区评议部门工作的“双评议”制度,激发基层活力,改进政府作风,推动社区从“重行政事务”向“重为民服务”转变。2012年以来,通过清理整治社区“五多”问题,已取消社区41项盖章事项,砍掉70项代办事项,创建评比从53项减少到3项,纠正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推进社区“减负增效”。2014年,我市社区工作居民满意度达到90%,比前两年提升6个百分点。

  二、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构建多元共治平台

  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关键是完善治理结构,搭建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平台。一方面,从规范基本架构入手,以区域化党建引领推动城乡社区组织重构,明确在社区(村)建立“一委一居一中心”的服务管理体制,形成以村(居)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居)委会为自治主体、便民服务中心承接事务的“三位一体”城乡社区治理基本架构,统筹各类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的力量和资源,构建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另一方面,针对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为标志的农村社区数量不断增加的特点,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比如,北仑区打破传统城市街居、行政村界限和管理模式,将240个行政村和社区、10个工业园区统筹规划为83个新型社区,建立社区联合党委决策主导、社区协商议事组织统筹议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执行落实“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已建成运作70个。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甬务工,我市创新流动人口社区化服务管理机制,在全市3896个外来人口100人以上的村(社区),推广建立“和谐促进会”,搭建“以活动促交流、以服务促融合、以参与促管理、以和谐促发展”的协商共治平台,促进新老宁波人和谐相处、城乡基层和谐善治。目前,全市已建成“和谐社区”463个。

  三、健全居民自治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在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过程中,我市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居民自治载体,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为了让城乡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在城市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制度,全市85%的社区实行直选换届,居民参选率达91%;在农村重点推广“自荐直选”选举方式,全面实行竞职、履职、辞职“三承诺”制度。为了强化村(居)委会民主议事、民主管理的责任和能力,总结推广宁海县等地的农村“小微权力”清单,象山县“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为主要内容的“和村惠民四步法”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做法。为了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海曙、鄞州等地健全居民会议、社区听证、民主恳谈等协商议事机制,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在解决小区停车、“群租”问题、推动“三改一拆”等方面,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同时,以创建“平安社区”为载体,建立“社区综治警务室”,探索“网上枫桥经验”,组织群众参与隐患排查、矛盾化解、治安防范等平安建设工作,做到问题早解决、矛盾不上交。我市各地通过居民自治破解小区停车、物业管理等社区治理难题,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维护了基层平安稳定。

  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方面,我市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办法》《宁波市志愿服务条例》政策法规,设立社会组织专项发展基金500万元,建立以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邻里中心”为平台的“孵化基地”,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壮大协同治理力量。全市注册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1.1万多个,平均每个社区17个,志愿者队伍85万人,涌现出“81890”“红蚂蚁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品牌。在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方面,出台《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社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制度,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管理,承接政府部分事务性工作,促进社区服务、活跃社区文化、维护社区和谐。2013年以来,我市连续举行“百家民营企业、百个社会组织、百个公益项目”的“三百公益对接”活动,由政府搭台、“两新”组织携手出资出力,共同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社会责任。近两年,全市两级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委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延伸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管理项目1200个,基本满足养老助残、纠纷调解、特殊人群帮教等群众普遍关切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真正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

  五、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发挥社区治理效能

  主动顺应群众新期待,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将注意力集中到提供服务和引导群众参与上来。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全市152个乡镇(街道)建立起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成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2774个,覆盖全市城市社区和94%以上行政村,把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村(社区)、方便所有居民,基本实现生活、卫生、文化三个“十分钟服务圈”,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全市建成455个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推动法律服务下基层、进社区。发挥“基层和谐促进工程”优势,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全市建立1.8万个管理网格,落实网格员3.4万名,组建服务团队2.8万支、18余万人,做到“管理到户、服务到人”。积极构建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在社区(村)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接待站,推广“俞复玲365社区服务工作法”、谢家路村“小板凳”工作法,及时反映和协调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利益诉求。把“走亲连心”活动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建立领导干部挂钩基层、联系群众的常态化机制和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微心愿”等制度,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2014年,全市在职党员到社区实施服务项目1.4万个,认领“微心愿”3.6万个,开展志愿服务14万人次。(作者为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