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03年以来,青岛市每年都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确定10件左右重点办好的实事,其范围涵盖了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保护、河道治理、道路交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市容环境等诸多领域,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决心、信心和能力。经过13年的实践,这项工作历经项目提报、重点筛选到征集意见、社会公示,再到过程督查、结项验收和新闻发布等环节,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公众参与、贯穿监督、环环相扣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巨大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以谋事要实的精神筹划市办实事
“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谋事之所以要实,是因为谋事是做事的开始,是成事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谋事要实,包含两点要求:一是谋事要从实际出发。为民谋事时一定从结合本地实际,倾注心力、细心谨慎、考虑周全,确定项目时要有理有据、切实可行,方案实施时要周密细致、便于操作。为民办事要杜绝形式主义的错误做法,不搞那些既不符合实际又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谓“政绩形象工程”。二是谋事要谋实在事。谋实在事,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端正作风,务实求真,戒躁戒虚,深入基层、深入民众之中,广泛调查研究,知晓广大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把群众的诉求当作谋事的核心内容,把群众的所思所盼作为谋事的关键,把工作精力集中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管用的地方、最见实效的地方。
青岛市确立市办实事,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市办实事的这种本质特征,要求在谋划市办实事的时候,必须按照谋事要实的精神,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办围绕中心大局的事,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把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事情、把群众最期望、最关切和最满意的事情办实、办细、办成和办好,而决不能搞花拳绣腿、华而不实之类的东西。
2003年,青岛市本着“尽力而为、积极有为、全心为民”的原则,以促进城乡建设需要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市办实事的出发点,确定了当年重点办好的首批实事,开始了市办实事的探索。当年首批确定的12件实事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建设滨海大道、同三高速公路青岛段、前湾港疏港专用高速公路主体、城市快速路三期工程等;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如为促进就业,确定开工建设市综合劳动力市场和净增就业岗位3万个的目标;三是在住房建设方面,如确定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为7000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的目标;四是市政公用方面,如确定完成莱西市孙受镇、牛溪埠镇、店埠镇、院上镇,即墨市王村镇5处乡镇缺水村庄集中供水工程的目标,以解决当地居民饮水困难,城市中水及海水利用示范工程项目进程、以及对李沧区李村城区排水管网进行改造;五是文化体育方面,如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保护海洋环境,确定了北海船厂搬迁、开工建设奥运设施、迁建市体育运动学校、开工建设颐中海牛和海利丰足球训练基地的目标、启动建设青岛大剧院等目标;六是环境整治方面,确定大沽河入海口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对丁家庄南山、洪山坡公园、水清沟东山、双山等5个山头公园进行绿化等;七是医疗卫生方面,如确定农村农户厕所改造4.5万个、市内四区新建改造公厕和设置流动公厕30座;等等。经过各方努力,当年的市办实事全部如期完成。
应当讲,2003年确定的12件市办实事都是与城乡建设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情,体现了我们党为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谋利益的最高追求,也为今后确定市办实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全域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37年来,青岛市的国民经济、公共财政增长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持续大幅度提升。为了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青岛市按照第十一届党代会关于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精神,将广大的农村地区纳入了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规划之中。
一是在教育领域。围绕“学有优教”的目标,让农村孩子能念好书,享有优质教育资源。2013年,青岛市新增农村专用校车600辆,对农村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2015年,全市新增校车300部,继续补给市区及农村重点区域。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以2013年为例,当年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00所,建立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推行中小学校校方责任险。
二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在新农合的筹资标准方面,围绕实现城乡群众“病有良医”的目标,提高筹资标准,全市参合率已经达到100%,新农合筹集基金达45亿元,已经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39亿元,累计服务参合农民数达1947万元。2015年,全市新农合筹资水平将达人均500元以上。为彻底破除医保的城乡制度壁垒和城乡居民身份界限,2015年1月1日起,《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正式实施,实现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三险合一”。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方面。2011年以来,全市每年都下大气力进行大范围的农村农户厕所改造。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村155.4万农户,已改造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94.65万座,农村的基本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15年,计划改造农村卫生厕所7800座,届时青岛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普及率将提高到72%以上,达到山东省第一。2014年,全市23处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项目全部完工,惠及712个村庄,达52万人。2015年,青岛市确定在黄岛区(原胶南)和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继续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27处,覆盖851个村庄、62.4万人,当年底前将完成主体工程,工程竣工后,全市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5%.
三是在文化领域。全市以财政投入的形式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现在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等。
四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青岛市大力加强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联动建设,着眼于切实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目前,全市乡村不仅已经实现了公路通到村,而且基本做到了村干道路面硬化,并正在大力推行公交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成型。
五是在就业方面。全市在2012年、2013年、2014年确定的新增城乡就业人数分别为25万、25万、44.5万,目标已经全部完成,促进了社会稳定。2015年,再次确定了25万人的任务。
但是,不能不承认的另一个现象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城乡之间的社会事业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在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应当享有均等化服务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实现,甚至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为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服务机制,下一步,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传统格局,使农村居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这就需要青岛市继续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以公民平等的公共服务享有权为基础,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相关制度安排与服务供给为载体,以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支撑,建立起向城乡居民提供与其基本需求相适应的普惠性公共服务目标。
三、健全长效机制为市办实事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市办实事长效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青岛市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已经13年,也初步形成一系列制度框架,但这项工作仍然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撑,一些区市和部门只是将市办实事作为例行工作,还没有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而现有的工作途径、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市办实事的工作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遇有个别实事项目涉及的资金较大、存在土地规划、拆迁改造等问题时,往往导致部分区市和部门在推进上有难度,工作上的积极性不高。而对于一些久拖不决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牵头政府部门和有关区市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力度不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进展。下一步,围绕进一步健全体制、完善机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尽力而为和持之以恒。
青岛市搞市办实事,目的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平稳发展,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坚持每年搞市办实事,对政府而言,无论怎样强调和重视都不为过。但是,也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尽管这些年来青岛市的财政收入增多了,状况改观了,但毕竟时间积累较短,总体上家底还不够富实,还比较薄,因而在确定市办实事时仍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应统筹考虑、科学设计市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量力而行。量力而行,是指确定市办实事时要立足青岛的实际,知晓自己的基础,区别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按照有计划、保重点、分阶段、分步骤的原则来实施,切忌急于求成、提过高的口号,多搞雪中送炭的实在事,少搞锦上添花的面子事,避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以后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扩大、不断完善,逐步到位,对于财力暂时达不到的就缓缓再办,需要跨年度解决的就逐步办理,而不是一次倾尽其财力,竭泽而渔,导致发展乏力,缺少可持续性。
第二,尽力而为。尽力而为,主要体现的是一个为民服务意识,它要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如果主观不努力,不尽力而为,反而一味地强调有客观困难,经济发展不会上去,群众也不会满意的。从实际情况看,群众的要求一般都不能算高,很多事真正办起来也不能算很难,难就难在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只要时刻不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许多困难是能够克服的,许多难度很大的实事也是能够办成的。因此,只有树立尽力而为的意识,才能在为群众办实事方面有所作为。
第三,持之以恒。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搞市办实事,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民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贵在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不断积累,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从青岛市13年来市办实事的实践看,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持之以恒,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实事,特别是在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方面的实事,如住房、饮水难、库区移民、社会保障与救助、医疗卫生、扩大供热面积、解决中小学校车等方面。
建立社会征集回应机制与绩效评估的配套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市办实事的选择和征集工作方面,在自下而上、利用网络广泛征集市民建议并充分体现市民的需求和意愿方面还做得不够。尽管在筛选和确定市办实事项目时,也通过网络在线问政等渠道进行广泛征集,但是项目的最终确定,几乎还是全部依托各个部门提报的项目,而提出的意见建议采纳与否往往没有及时回应,在征集机制上不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表现的是有征集、无反馈。所以,有不少市民代表和专家学者提出建议,认为今后有必要对市办实事征集机制进行改进,通过建立集中工作平台,充分征集市民意见,进而形成“征集——筛选——反馈”的闭合循环。
简单说,这种闭合循环应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征集环节,就是指要开辟市办实事网站,长期征集下一年度的市办实事建议,并定期公布本年度市办实事进展和市民的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对进入决策的优秀意见建议进行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第二,筛选环节,就是对于初步征集到意见建议,政府通过研究论证、征求意见,提交政府常务会会议形成若干备选事项,然后在“三民”活动或在网上进行投票,推选出前十项作为当年的市办实事。第三,反馈环节,就是对于落选事项,虽不一定列入当年的市办实事,但也可以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作为当年市政府重点推进的事项,争取将市民的每一条合理诉求都落到实处,努力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与此同时,青岛市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在联系人民群众、收集民意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民间团体和社团组织以及互联网络在畅通民情反映渠道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市办实事项目来自民意、顺乎民意、合乎民心。
坚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治理。
市办实事都是需要花钱的事,但不一定都是花大钱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花钱不多但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同样要办好,而且要力求多办,如廉政建设方面的实事,花钱不多,但影响和作用很大,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不仅如此,市办实事也不等于政府一定要大包大揽,许多实事项目既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如果把市办实事作为公共物品来对待的话,那么除了政府直接供给这一模式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供给途径,如商业供给、志愿供给、互助供给等。可见,在市办实事项目建设上,并不需要把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三者截然分离,它们的关系应是互补互助互帮。让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进入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减轻,而是意味着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必要转型。政府应该也有能力和责任通过各种措施如特许经营、财政补贴、政府采购、舆论引导等,支持和鼓励全社会参与市办实事项目建设,在形成市办实事互促共享的同时,最终达到公众积极参与、各方协同共治的良好社会治理局面。
建设“五型”基层领导班子 | 2012-04-13 |
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 2012-04-13 |
辉煌的发展成就 宝贵的历史经验 | 2012-04-13 |
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 2012-04-13 |
践行群众路线要抓住“六个字” | 2012-04-13 |
求真务实让形式主义无所遁形 | 2012-04-13 |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 2012-04-13 |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 2012-04-13 |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 2012-04-13 |
全国工会领导干部高级研讨班大会发言摘登(... | 2012-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