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各级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以更加自觉的勇气、信心和担当,啃“硬骨头”、解“大难题”、淌“深水区”,确保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看真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准扶贫首要前提就是要弄情哪些人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如果贫困人口摸不准、摸不实,扶贫对象不对,就会导致扶贫措施和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通过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走访调研,把真正贫困的人口、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找出来,做到排查贫困人口不漏户、不漏人。同时,要运用“大数据”等科学有效手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对贫困人口在区域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生产生活现状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分门别类进行分析汇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足准备。
扶真贫,解决“谁来扶”的问题。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扶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统一各方面思想认识,层层签责任书、立军令状,把对扶贫攻坚的思想认识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来,知行合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是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切实把扶贫攻坚的责任扛起来。同时,要进一步调动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各方力量资源,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来,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努力营造党委、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真扶贫,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既要看到扶贫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又要增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精准帮扶、精准发力。一方面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要通过“输血”加以解决,有效减轻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投入上的负担。同时要通过“输血”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在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投入的同时,要突出教育引导,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致贫的内生动力,做到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相统一。
总之,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抓紧抓好抓实。整合各方面力量资源,倒排时间表,打好组合拳,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摘帽、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努力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