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民工不慌”才不会“民工荒”
许晓明
//www.workercn.cn2016-02-04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7亿,外出农民工总量逾1.6亿,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约占60%。80后、90后等新生代,已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中坚力量。一位返乡过年的80后农民工这样表达自己的困惑: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这么多,为什么“我能融入这个城市,但有时候这个城市却容不下我?”(见2月2日《人民日报》)

  春节临近,绝大多数农民工纷纷踏上了返乡过年的旅途,这是一个即将见证奇迹的有趣时刻,正如各大城市的微信号乐于调侃的“快闪”现象:眼下车水马龙的城市转眼就将路广人稀,眼下冷清的乡村很快就将异常热闹。

  年三十是城市生活“快闪”的揭幕时刻,年年都要喊的企业“用工荒”、“保姆荒”都将如约而至,其实,对繁华的都市而言,农民工返乡造成的不便,何止是企业没人顶班、家庭找不到保姆,平常风一样的快递小哥们消失了,小区周边的理发店关门了,菜市场南腔北调的摊主们也不见了……农民工一年难得的集体稍息,让城市眨眼从热闹变成了安静,也让城市的活力瞬间锐减。

  在这个时刻,回头看农民工与城市的相互依存关系,其实是难分难舍的。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就业市场呈现出求职难与招工难“双难碰头”的矛盾局面,换言之,农民工需要城市提供的就业和谋生机会,城市的繁荣同样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春节的“用工荒”毕竟是暂时的,可是为了更长久的持续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城市的“用工荒”,城市是否该考虑得更长远些——如何才能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他们为之奋斗又恋恋不舍的城市?

  为了谋生挣钱,农民工外出打工,不仅付出了汗水和心血,还遭受背井离乡的孤独煎熬,欠下了太多的亲情“债”。可以说,在城市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付出了身心两方面的巨大牺牲,已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付出的甚多,得到的却不甚匹配。抛开收入不谈,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是户籍,无法享受当地的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让孩子顺利就地入学。无论农民工在当地做得多么出色,无论在那片土地上辛苦工作了多少年,很多人依然是无根的浮萍,他们的心是“慌”的。

  “用工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无可奈何的“撤退”。从根本上消除“用工荒”,让愿意守住乡土的农民安居乐业,让愿意走出家门的农民走得更远,让进城的农民能在城市欢度春节,让城市无论是不是过春节都不再为“用工荒”而发慌,当务之急是为农民工“摘帽子”,让他们不再“心慌”。

  当一个农民走进工厂、企业上班,他或者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人,何必再戴上“农民”的帽子?只有消除“农民工”的身份差异,以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姿态启动相关制度改革,逐步撤除城乡之间的户籍藩篱,抛开农民身份带来的种种差异性待遇,给予他们和城里人、当地人同等的经济和社会待遇,才能“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使农民工在外出打工中“不慌”,使城市在人力资源使用上“不荒”,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持续、稳定的后劲。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