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最宁静春节,最该为市民点赞
伍溟
//www.workercn.cn2016-02-15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史上最严”的“禁燃令”,为上海带来了“史上最宁静”的春节。

  而在长假之前,我们对“禁燃令”多少还有一些担心。今年1月1日施行的新版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推出不久,不少人表达过对新规的“观望”情绪:“严法”会不会无力“责众”?执法又会不会应接不暇?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担忧最终都没变成现实。为了这个“最宁静春节”,各方合力协同,充分实现“共治”。我们看到执法力量全员出动,不愿漏掉一个死角;看到社区志愿者群策群力,共筑一道监督之网;看到媒体、村居倾力动员,将新规传递到千家万户; 也看到市场监管部门严控源头,杜绝隐匿的燃放风险……

  而在这背后,我们最该看到的,则是这座城市每位普通市民对移风易俗的支持与参与,对法治精神的尊崇与坚守。

  “爆竹声声”虽已成为“年味”的一种象征。但想一想每年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火灾隐患、安全风险、噪音危害,想一想环卫工们的清扫之苦、受伤者们的切肤之痛,这项悠久的年俗,越发成为现代城市的梦魇。

  禁燃之所以有成效,离不开民意的支持。当酝酿多年的“禁燃令”通过地方人大立法的形式成为现实,其实也是一次民心的选择。而一道体现民意的法令要真正在社会有效实施,除了严格的执法、高效的动员,更需要依靠的,正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认同与自觉。

  支持“禁燃令”的固然是大多数,但毕竟还有不少烟花爆竹的忠实拥趸,或是理性上支持禁燃、情感上却很难舍弃的人。这很正常。要改变一个多年的习俗总是艰难的事,需要变的不只是“手”,更有“心”。而在“禁燃令”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共识面前,几乎所有人都跨过了这样一道心理门坎。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自觉一跨,让“禁燃令”真正从文本变成了现实。

  这些天报道中有则趣闻,说除夕夜警方接到市民举报,称其邻居疑似违规燃放爆竹,弄得楼里砰砰响。执法人员上门看到的不是爆竹灰,而是气球残渣——原来,这户爱热闹的人家特意吹了400多个气球,赶在零点踩爆,以此实现“禁燃”与“年味”的两全。这次虚惊一场的警情背后,恰是“禁燃令”在社会的一个生动投影——喜欢爆竹声声也好,反对燃放也罢,无论是执法者还是普通市民,面对法律,人们用不同的方式,默契地表达着对法律一致的捍卫和守护。

  这种捍卫和守护,从小处说是管住了一个烟花爆竹,往大处说就是守住了一座城市赖以运行的规则意识、捍卫了一个社会至关重要的法治共识。法治是社会的基石,规则是法治的先导,而规则的捍卫正来源于人的自觉。

  猴年春节,上海市民用自觉行动交出了出色答卷。但考验并未结束:未来的一个个春节,“禁燃”工作能否因这份自觉的进一步提升而变得更顺畅?再作深一步探询,我们面临的其他种种考验,又是否能因这样的自觉而赢得破解的动力?这或许是更值得期待的。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