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山寨社团”背后的荣誉需求
丁建庭
//www.workercn.cn2016-04-08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还记得那个名字唬人、满口谎言、行为霸道的“世界奢侈品协会”吗?没错,就是那家成立于美国,被《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国内媒体起底的“山寨国际组织”。滑稽的是,这一山寨组织,还反过来对相关政府机关、媒体和记者提起一系列的行政、民事诉讼。更奇怪的是,媒体在一审中败诉,爆料网友和相关记者还遭刑事调查。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在世奢会与两家媒体纷争三年之后,法院终审判决世奢会败诉,强调新闻媒体有正当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权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一案例还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之所以梳理世奢会这一案例,主要因为其称得上是“山寨社团”中的“明星”,拿它来分析,对认识、判定、揭露其他类似组织大有帮助。今年以来,民政部已经公布了3批200多家“山寨社团”,世奢会毫无意外第一批上榜。这些“山寨社团”涉及医疗、教育、能源、房地产等诸多行业,而且多数都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国字头字样,与境内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名称雷同甚至一致。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很难区分这些种类繁多、鱼龙混杂的社团组织,特别是那些国字号。试想如果没有媒体的起底,谁能判断世奢会的山寨属性?正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一些机构或个人对社团“服务”的需求,才给了这些“山寨社团”以可乘之机,从而堂而皇之以正规社团的名义开展活动、谋取利益。

  社团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大体上就是发展会员、发布报告、组织活动、搞评选、发奖牌这些。在这些项目上,正规社团和山寨社团没有多大差异,最大的区别是权威性、规范性、合法性不同。相对来说,正规社团的公信力比较高,无论是搞评选还是发布报告,都要公正客观一些,因此留给单位和个人暗箱操作的空间也就小一些。但即便是正规社团,特别是那些“红顶中介”,也有自己的“灰色生意经”。引用审计署发布的报告就是:“依托行政资源,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不当牟利。”正规社团尚且如此,山寨社团就更是肆无忌惮了。你出钱,我出报告;你出钱,我发奖牌;你出钱,我发榜单……就是凭借这些惯用招数,这些山寨社团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中央大力推进协会“脱钩改革”,民政部又公布“山寨社团”名单,都是为了提升社团、协会的公信力。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是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口头禅。对于山寨社团来说,同样有着类似逻辑:“没有需求就没有山寨土壤”。这应该是山寨社团如此之多的根本原因。上面提到的那些服务,基本上都属于“贴金”服务。它可以给参与单位或个人平添许多荣誉,尽管都是虚假的,但对于大多数不明真相的人来说,根本不会也缺少能力去判定它的真假。现实中,有不少人执著于名与利,总是要给自己添加尽可能多的荣誉和头衔,不管真假,无论多寡,全部照单全收。当然,这种现象也与社会对荣誉的盲目崇拜有关。许多情况下,有了荣誉和头衔“包装”,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容易忽略真实水平。然而,荣誉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是要授予那些真正优秀者的。这永远是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就助长了社会上对山寨荣誉的需求,就给了山寨社团广阔的成长空间。

  类似“山寨社团”的现象还有许多,比如野鸡大学、山寨研究机构、山寨论文期刊,背后都有庞杂的社会需求。治理这些山寨现象,很难从需求端遏止,而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想办法揭露其真实面目,让其虚假的一面大白于天下,彻底扫清这些无效荣誉供给。这既需要像民政部一样直接定性,也需要像《南方周末》《新京报》一样曝光,还需要社会每个成员站出来揭露声讨,同时不为虚假荣誉所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