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
当前,各地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同时,部分地区又不同程度存在着文化事业缺人、缺钱、缺设施的尴尬局面。这成为当前农村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短板之一,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以江陵县为例,当前一些农村的文化生活现状是: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条件相对落后。不少村级文化室还停留在“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上,图书少,娱乐、健身设施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三是文化消费群体弱化,文化产业发展乏力。四是文艺人才严重不足,文化活动效果不好。
基层文化发展不足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农村文化发展不足的尴尬,直接导致部分村民没有了精神追求,没有了幸福感,甚至导致价值观发生偏移,迷失了生活方向,给乡村的发展,给贫困家庭的脱贫脱困带来一系列问题。传统文化在农民心中地位逐步降低,影响力逐步减弱,封建迷信和赌博之风盛行,低俗甚至涉黄的演出等不良文化乘虚而入。
二
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工作应该大有作为。
一是更新观念,起点要高。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贫困乡村改变面貌,走出贫困的一项当务之急。地方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及时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高标准规划设计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一个地方整体脱贫的重要内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和乡村面貌的大改善。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和关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村级文化广场、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借鉴江苏和安徽等地乡土文化阵地建设的经验,借助乡土文化的吸引力,建设村民宗族祠堂文化载体,提升乡土文化对村民的影响力。同时,广泛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是整合资源,拓宽渠道。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广场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学校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是创新机制,丰富载体。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种文化”思维。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也要多组织专业文艺骨干下基层辅导培训,努力培养乡村不走的文化团队。同时,各文化部门要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就近读书,提高读书吸引力,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
五是突出特色,着力抓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搞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改变落后乡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地基层文化部门,要坚持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活动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作者单位:江陵县文体新闻出版广电局)
以精准扶贫为契机 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 2015-07-24 |
协调发展该如何处理重大关系 | 2015-07-24 |
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 2015-07-24 |
改变“各管一段”的扶贫机制 | 2015-07-24 |
推动“互联网+精准扶贫” | 2015-07-24 |
紧盯扶贫脱贫目标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 | 2015-07-24 |
以“六大转变”推进脱贫攻坚 | 2015-07-24 |
农民工市民化需有序推进 | 2015-07-24 |
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 2015-07-24 |
精准脱贫进小康 | 2015-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