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扶贫效果不考核,扶贫责任就落不到实处
近年来,产业扶贫在一些地方被大力推进,扶贫项目产业化已成为不少扶贫干部的共识。但是,由于没有摸清市场规律,或没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性,一些地方的扶贫产业趋同比较严重,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有的农产品甚至严重滞销、烂在地里,贫困户损失惨重。比如,西部某县贫困户大量种植黄瓜,却因天气原因导致丰产黄瓜晚上市而“烂在地里”;附近几个县共同将黄瓜、辣椒、养牛等作为脱贫产业,却因市场供过于求、产品同质化严重而大多面临滞销。
我国农业发展的底子薄,一些地方的农民要脱贫致富,“单打独斗”行不通,关键还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但是,少数地方在产业扶贫方面还存在误区,比如,习惯依靠行政命令来推动,由县上或镇上安排贫困群众连片种植某种或几种农产品,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在项目选择上一味地跟风模仿,看到某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好,就一哄而上,若干个县乡都发展一模一样的产业,结果往往是市场饱和、农民销售难;等等。这些扶贫“瞎指挥”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要由贫困户来“埋单”,对贫困群众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杜绝扶贫中的“瞎指挥”现象,让宝贵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要摈弃“包办意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现实中,有些扶贫干部习惯大包大揽,忽视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和贫困群众的主观意愿,搞出来的扶贫项目往往不服“水土”,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要尊重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精准定位产业和项目,以项目带动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贫困户的致富内生动力,这样才能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
要在培养人才、突出特色、开拓渠道上多下功夫。贫困地区应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让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扶贫产业项目。要安排专人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因地制宜地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确保扶贫产业项目有技术保障、有信息支撑、有渠道对接。同时,要未雨绸缪,防范市场风险。比如,相关地方可以通过财政投入或招商引资建立冷冻库房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市场行情低迷时以保底价收购农户滞销的农产品,维护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要强化考核,倒逼干部在产业扶贫中有所作为。扶贫效果不考核,扶贫责任就落不到实处。各地应完善考核体系,使扶贫成绩跟干部提拔任用挂钩。这样一来,各级干部就会力避在扶贫工作中“瞎指挥”,进而真正把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奔小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 | 2011-04-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 2011-04-01 |
着眼“三个基于” 统筹国防动员建设 | 2011-04-01 |
着眼“三个基于” 统筹国防动员建设 | 2011-04-01 |
周家斌:产业带动跨越发展 开放增添不竭动力 | 2011-04-01 |
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 | 2011-04-01 |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 | 2011-04-01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1-04-01 |
积极探索民族地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路径 | 2011-04-01 |
依法反腐用法防腐不动摇不松劲 | 201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