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深切感到,要解决新形势下的扶贫问题,必须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精准扶贫,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贫困的地区、最困难的农户和最需要补齐的短板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按照中央的扶贫部署,结合甘肃的实际,我们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从政策设计、工作机制、方式方法和考核验收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问题导向和补齐短板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从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方面,提出22条扶贫政策,配套制定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培育等17个方面的专项方案,确定脱贫摘帽标准和考核验收办法。同时,明确将在扶贫一线锻炼和选拔干部,干得好的提拔重用,干得不好的调整追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取得扶贫开发的新成绩。过去3年,是甘肃贫困人口减少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贫困地区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全省贫困人口减少37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436元,年均增幅达到14.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甘肃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692万贫困人口。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指示,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甘肃要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省委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作为压倒一切的“一号工程”,举全省之力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甘肃是我国政府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化扶贫开发的策源地。从1982年“三西”扶贫开始,经过30年的努力,全省贫困人口从1254万减少到2012年的692万,贫困发生率从74.8%降低到33.23%,贫困群众收入从人均不足100元增加到2078元。但这些成绩与我们的投入以及贫困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目标任务不明确。以往的扶贫开发,没有具体的脱贫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这就使扶贫工作变为随心功德,做到哪就算哪。扶贫工作的计划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
扶贫对象不精准。长期以来,贫困人口数是通过抽样调查形成的,然后再从上到下分摊,扶贫对象并没有具体到村到户、到特定的人。这就导致扶贫政策到村后变成普惠政策,政策效能严重弱化。
基层组织带富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贫困的原因在于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带领致富的能力。全省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大部分是小学文化程度,一半以上自身就是贫困户。缺乏“领头雁”,是贫困村长期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
政策措施不配套。多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大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形成配套,有的甚至相互掣肘。加之政策的粗放实施,导致扶贫效果低于预期。
资源力量不聚焦。扶贫涉及的部门很多,但大都各自为政。项目和资金没有真正聚焦到贫困群众所思所盼的问题上。有的地方项目扎堆,有的地方却是空白;有的地方项目资金短缺,有的地方资金却长年趴在账上。致使扶贫项目推进缓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群众的获得感不强。
金融工具运用不充分。一方面,不善于运用金融手段,2012年全省金融扶贫贷款余额仅为2000多亿元,95%以上的贫困户贷不到款。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充分,对贫困户的带动面不到总数的15%。扶贫开发的渠道单一、力度偏弱。
我们深切感到,要解决新形势下的扶贫问题,必须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精准扶贫,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贫困的地区、最困难的农户和最需要补齐的短板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探索实践
按照中央的扶贫部署,结合甘肃的实际,我们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从政策设计、工作机制、方式方法和考核验收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明确目标导向扶贫。2013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紧扣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三个保障,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制定了扶贫攻坚专门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基本解决贫困问题,再用3年时间巩固提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这就让扶贫工作有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摸清底数精准扶贫。从2013年开始,我们组织近10万名干部群众,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在全省逐村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将692万贫困人口一一对应到村、到户、到人头。为了提高工作的精细化、透明度,2015年初,我们又率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将相关数据、政策措施在网上公开,全省联网、资源共享,为精准扶贫创造了数据和量化的条件。
夯实基层组织扎实扶贫。首先,从2012年开始,我们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让全省1.6万个单位、40余万名干部,联系所有的贫困村和特困户,明确不脱贫不脱钩。其次,为全省所有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同时,为所有贫困村派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共抽调2.6万名干部,由厅、处级后备干部任队长,把精锐的干部资源,配置到扶贫攻坚第一线,迅速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制定针对性政策激励扶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问题导向和补齐短板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从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方面,提出22条扶贫政策,配套制定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培育等17个方面的专项方案,确定脱贫摘帽标准和考核验收办法。同时,明确将在扶贫一线锻炼和选拔干部,干得好的提拔重用,干得不好的调整追责。
统筹财政资金专项扶贫。从2013年开始,我省建立了由专职副书记为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牵头整合相关扶贫项目资金,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由省财政直接下达到县,允许县对同类同项的资金经过报批后,在年度内调剂使用。仅2015年,整合扶贫资金就达446亿元,这不仅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减少了寻租空间。
以金融工具撬动扶贫。针对扶贫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我们年均拿出10多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担保和贴息,先后推出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等50多种金融产品,在所有贫困县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撬动金融机构大幅增加扶贫信贷。由省财政出资,在每个贫困村设立了至少50万元的互助资金。2015年,我们又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为期3年的5万元特惠贷款。到2015年底,全省金融扶贫贷款余额达到5800亿元,95%以上的贫困户得到了信贷支持。同时,培育2534家龙头企业、1万多个专业合作社,吸纳带动60%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扶贫的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我们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扶贫”、“民企陇上行”等已成为扶贫的品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全面投入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与东西协作省市开展产业方面的深度合作,引进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的村与我省的贫困村结对共建。近3年来,社会帮扶资金累计达到40多亿元。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取得扶贫开发的新成绩。过去3年,是甘肃贫困人口减少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贫困地区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全省贫困人口减少37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436元,年均增幅达到14.8%。(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观点摘编: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 2014-03-25 |
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 | 2014-03-25 |
论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 2014-03-25 |
精准扶贫 攻坚拔寨 | 2014-03-25 |
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 2014-03-25 |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 2014-03-25 |
以精准之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 2014-03-25 |
以创新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 2014-03-25 |
“精准滴灌”才能有效扶贫 | 2014-03-25 |
确保攻坚首战告捷 | 2014-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