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爱国尚武 人人有责
徐洪刚
//www.workercn.cn2016-07-28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忘战必危,怕战必亡。遗忘、缺失尚武爱国精神,将是整个民族的灾难。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以重视发展和运用武力应对威胁,实现以武促和平、保生存、谋发展的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品质,它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本质属性,而不是对武力的盲目崇拜和迷信。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尤以尊尚武勇著称于世,《战国策》讲到,战国时期的秦国社会风气就是“贵奋死”,人们面对敌人锋利的刺刀、熊熊的烈火毫不畏惧,年轻人初历世事,一听说敌人来了,便“闻战顿足徒裼”,赤膊冲锋陷阵,绝无生还想法,这是怎样的勇武!不独秦国,多数诸侯国都洋溢着尚武精神,在整部《左传》中,找不到一个临阵脱逃的人。从炎黄到春秋,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中华文化在主流上一直是刚健的、活泼的、向上的,有着深厚的尚武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交替各有原因,但都摆脱不了精神懈怠、骄奢淫逸这个内因。晚清时期,帝王将相穷奢极欲,尚武精神的泯灭使军队丧失斗志,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兵,最后堕落为追逐声色犬马的行尸走肉。自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天朝帝国的历史改写成了一段列强打上门还要割地赔款的历史,一段列强瓜分中国、利益均沾的历史,一段洋人高高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一段国内军阀各自投靠列强、争斗不休的历史,一段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历史,一段人均寿命只有35岁的历史。金瓯破碎,生灵涂炭,教训深刻,刻骨难忘。

  忘了被打的历史,离国家挨打不远了。今天的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在世界上站足了脚跟,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告别战争岁月已有几十个春秋,由于长期的和平积习,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也在被淹没。如今,一些人追逐着外国的明星,嘲弄着自己的国家,嘲弄着自己的英雄;一些人羞于谈爱国、谈信仰,追逐名利地位,崇尚金钱至上;一些人面对危险、迫害,不敢伸张正义,躲犹不及、趋利避害。国家、民族、战争、和平、正义,似乎离他们太遥远。又到“八一”,有超过一半的民众认为,建军节是属于军人的节日,和老百姓无关,甚至个别党政机关也认为建军节是军人的节日,国防建设是军队自己的事。反观国外,俄罗斯的建军节,街头满是欢欣鼓舞庆贺的人群,莫斯科红场无名烈士墓前身披婚纱的青年男女热衷前往;以色列、瑞士爱国主义根深蒂固,国家有难,全民皆兵。

  “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历史和现实表明,富有尚武爱国精神的国家大都民族凝聚力强,国家认同感高,进取精神强。反之,则虚骄奢侈之风盛行,腐化欺诈现象猖獗,或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缺少忧患。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忘战必危,怕战必亡,尚武爱国精神的缺失将是整个民族的灾难。

  尚武精神要从青少年抓起。“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这段精辟文字读来让人心生激情与责任。环视周围之少年,生出无限的忧思与惶恐。当娱乐至死、娱乐至上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时,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青年人没有崇军尚武的精神底蕴时,任人宰割的历史必然会重演。中国要发展、要强大,要实现强国梦强军梦,青年人必须对爱国主义这面旗帜形成高度共识,扫除一切萎靡不振和精神衰败,让爱国主义成为全体国人坚决捍卫的核心价值,燃起整个民族顽强奋起、自强崛起的伟力和雄风。(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陆军第54集团军某红军师政治部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