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用制度拆除扶贫花架子
顾远山
//www.workercn.cn2016-08-18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有句话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说的是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据报道,云南省自今年4月实施《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以来,已有1117名“走读式”“挂名式”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这则消息释放的正能量值得点赞。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对贫困地区来说更是难啃的硬骨头。截至2015年年底,云南全省仍有471万贫困人口,贫困县数为全国最多。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选调精兵强将,派出得力干部去扶贫一线。在云南,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就近4万人。干部派下去了,关键是能扎下根来,把扶贫责任真正扛起来,扎扎实实地为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尽一份力。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有的能力素质不高,不能胜任脱贫攻坚任务,有的作风漂浮、履职不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落实,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扶贫不作为,从主观上剖析,在于一些干部没有从思想上认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没有把困难群众真正放在心上,面对问题矛盾缺乏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有的甚至把下去扶贫当做“镀金”的“好机会”,关心的是个人的仕途前景,对于扶贫对象能不能脱贫、怎么脱贫、什么时候脱贫毫不在意,只求早点“熬够”时间,给自己的履历添上“精彩”的一笔。

  事实上,“走读式”“挂名式”帮扶现象并非存在云南一地,破解出工不出力、在岗不在状态的问题,是脱贫攻坚战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云南实行的干部召回办法,明确了不同的召回情形和问责措施,并且将干部驻村扶贫工作实绩作为职务升降、职称评定、安排任用的重要依据,被召回人员不得评优、不得提拔。这些硬杠杠的设置,加上“不定期、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的监督检查,使制度得到了落实,让那些滥竽充数、尸位素餐者再也混不下去。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唤起干部的主动作为,关键还是靠制度。只有完善制度,加强对基层扶贫干部的监督管理,做到奖优罚劣、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激发干部积极作为的干劲,主动沉下去带领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