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张永生
//www.workercn.cn2016-09-06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因每年人均8瓶的输液量,我国曾一度被称为 “输液大国”,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善。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今年以来,多地出台政策限制门诊输液。 7月初,江苏省除儿童医院外,全省46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山西长治等地纷纷跟进。 “小感冒大输液”正在改变,让人们对减少以至解决过度医疗现象充满期待。

  所谓过度医疗,是指超过疾病实际需要的诊断和医疗行为,这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说,原本只需要吃几粒药却被要求输液,原本只需要药物治疗却被要求开刀。过度医疗不仅让患者花冤枉钱,给健康和生命带来伤害,还会重创医生的职业尊严和本应得到的社会尊重与信任。两年前,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先生曾撰文回顾我国近几十年心血管医学史,批评冠状动脉支架的不恰当使用、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并疾呼“如果不认真控制,过度医疗猛于虎”。

  为什么会出现过度医疗?有人归因于“过度医疗思维”——有的患者缺乏医学常识,加之内心急躁,为了让自己快点好起来,希望医生下重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医生也愿意用过度医疗来规避责任、迎合患者。乍听起来,这话有一定道理,现实中亦不乏事例,如中国新闻网的报道中就有一位生活在山西的村民,每年开春或秋冬之交,不论有没有生病,都要到卫生所进行静脉输液,因为 “她听许多人说,这样能保证一年四季不生病”。但是,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问,看病用药绝对是技术活,有些知识在业内人士看来是常识,而对普通患者来说仍然高深。患者之所以在没有多少“常识”的情况下去看病问医、遵听医嘱,就是因为他们抱有一份信任。“医者仁心”,一个真正的医生,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职业角度,都会告诉患者用对药而不滥用药。如上述那位村民,给她输液的医生应该不会不知道静脉输液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相当于一次小手术,一般来说是仅对急救、重症患者、不能进食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患者的问题思维和操切心态,而在于不从或难以从诊疗需要出发。

  是什么遮蔽了专业的判断?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专业水平的制约,当然都是重要因素,但绝不止于此。有专家算了一笔账:在治疗效果相当的情况下,十来元一盒的普通口服消炎药可以服用3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一天的花费超过100元,3天花费近400元,如此悬殊,不比不知道。事实上,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一些医院长期“以药养医”,有些甚至不惜通过“多开药、多检查、大处方”提高收入。当医生的收入高低与开药多少挂钩,当他们的职业前景与创造的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他们就不得不加入到创收的队伍,有时在面临一些与职业操守有所龃龉的问题上,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选择。比如,在原本不需要输液的患者要求输液时予以默认,或者有意对患者进行“引导”。因此,只有减少医院对“以药养医”的过度依赖,才能端掉过度医疗的“病灶”,这也是我国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切勿在患者身上做得过多。 ”这是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的警世恒言,至今读来仍令人深省——尊重患者的感受,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不仅需要医生自我约束,医院回归公益,更需要制度规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