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当前我国新时代公共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方略也应有新的转变。
公共安全风险呈现新的特征
自然灾害风险更明显地表现出其纯自然性减弱的特征。随着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我国应对传统水旱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的能力有显著增强。但是近年来,各地由于暴雨气象灾害接连引发了大面积城市内涝,也发生了由强风暴雨袭击引起的长江“东方之星”客轮倾覆事件。这些事实表明,如果公共安全防范措施跟不上国家现代化的步伐,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会显得更加脆弱。
生产和技术领域的风险越来越多地呈现新兴风险的特征。随着安全生产基础的夯实和监管力度的增强,我国传统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向好。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发生了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跨界跨境的大面积环境污染事故也时有发生。还有,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想不到的风险,这些新型风险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社会生活领域的风险日益显露出“非传统”的特征。随着社会治理的进步,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安全形势持续好转,但恐怖主义威胁、邻避效应、网络安全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日益凸显。而且这些风险还体现在网上网下互动、从经济风险向政治风险转化、从国外风险向国内风险转化等特征。
各种类型风险相交织,显现出复杂、连锁、不确定的特征。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自然与环境、生产与技术、社会与生活等领域的风险相互交织,显现出风险来源的复杂性、风险发展的连锁性、风险走向的不确定性特征。
公共安全需求显现出新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公共安全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关切程度更高。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更为富裕,人民群众要求有更高的安全感。二是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风险的敏感度更强。互联网和新型媒体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得安全风险信息的传播更快、使得负面消息的社会心理影响更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全社会的神经更为敏感。三是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的愿望更加强烈。随着公共精神和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安全社区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蓬勃兴起,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事业的意愿更加强烈。
新时代安全风险治理方略
进一步从政治和战略高度认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重要性,确立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政治性、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的重大挑战与风险就包含着公共安全领域的挑战与风险。因此,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进行伟大斗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内在要求。在政治层面,要把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在战略层面,要把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当作为发展保驾护航的支撑要素来认识。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进程中,努力规避人为的风险、新兴的风险和非传统的风险。
进一步以系统治理和深化改革的思路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在制度层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方针是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公共安全应由公权力主导,进一步理顺公共安全治理体制,加强公共安全综合治理和统筹协调部门的力量,理顺“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切实落实公共安全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民安全应依靠人民的力量,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基层群众在风险隐患排查与防范中的作用,体现公共安全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公共安全问题敏感而复杂,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加强依法治理,完善公共安全治理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夯实公共安全的“法治保障”。概括地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的要求,在制度层面就要构建好党政主导的体制网络、人民参与的社会网络、法规支撑的法制网络。
进一步重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方法的作用,使风险分析成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基石。风险治理是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包括风险沟通、风险处置在内的一系列方法的有机整体。风险治理体系要发挥作用,就要以科学的风险治理方法作为支撑。目前,风险治理方法总体上较为成熟,不少国家都把具体落实规范的风险治理作为国家公共安全战略举措来定位。在我国,由于风险治理落实不到位,各级政府往往对于各种风险缺乏精准的把握,尤其是对新兴风险和非传统风险不敏感,对风险的复杂性、连锁性、不确定性把握不准确,这就造成风险治理的粗放和低效。为落实“维护公共安全,要坚持问题导向”的指导思想,应特别突出风险分析方法的地位。只有采用科学规范的风险分析方法,才可能准确把握风险的样式、概率与危害,从而准确地认识风险,为风险处置、风险沟通等提供依据。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德国在《国家公民保护新战略》中提出,“先进的、保护社会免受危险的起点必须是风险分析”,并据此自上而下地推行规范的风险分析方法。借鉴国际经验,我们也有必要把风险分析作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基石,全面推进风险分析方法,带动科学规范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工作。
此外,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我们还要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的国际合作。通过参与公共安全国际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国外在公共安全治理经验分享上实现“文明互鉴”,参与国际灾害援助,为国际社会的公共安全作出贡献。当前,应着重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公共安全为契机,发挥我国在推动国际公共安全事业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方向引领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