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在各区、各街镇设分会场,直接面向居村最基层,全市1万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夯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社区基石,做好社区治理赋权增能的“加法”、减负减压的“减法”、科技赋能的“乘法”、革除弊端的“除法”,完善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保卫战、阻击战中,社区发挥了坚强堡垒作用,立下了大功。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关键在于打造韧性、人文、活力、智慧“四个社区”。
第一,进一步完善精细管理,着力打造有序、安全的韧性社区。
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总结固化社区疫情防控经验,将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建立健全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小组和应急常备队伍,集中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推动社区应急避灾站(点)建设,配备足够的场地设施和应急物资。
另一方面,深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持续优化住宅小区出入口管理措施,加强对人员和车辆的出入管理;以房管人,加强对实有人口身份、居住和从业等信息的采集,建立动态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指导业委会规范化运作,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建设美丽家园。
同时,畅通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培育发展专业调处类社区组织,实现矛盾就地化解、纠纷不出社区。
第二,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着力打造友善、亲和的人文社区。
要让居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街镇层面,大力整合各个服务中心,解决服务资源碎片化、服务空间封闭化问题。通过“统筹管理”“物理合并”“化学合成”等方式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进一步融合,从而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居村层面,推广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为民服务的公共空间。通过新建、购买、置换和共享等方式,加强社区服务空间整合布局。例如,浦东新区“家门口的服务站”、黄浦区“零距离家园服务站”等社区服务设施,不仅功能复合,而且面向多群体。
在街区层面,进一步优化睦邻中心、邻里中心、邻里汇、市民驿站等公共空间的运营,不仅为居民提供健康养老、社区医疗、文体教育等服务项目,而且要在街区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社区公共文化的培育。社区服务的背后是价值引领。要通过社区共同记忆、社区文化节日、社区运动会等形式培养社区认同、增进社区信任,形成共同体意识、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力争基于社区特质形成“一居一品”。
第三,进一步推动自治共治,着力打造多方参与的活力社区。
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要继续深化居民自治,增强居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通过议事会、议事厅、理事会等载体开展议事协商,自下而上形成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广泛开展“三会制度”,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共同协商,提升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
要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从“三社联动”走向“五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基金(会)五者之间形成生态链。社区需要大量兼具专业性和在地性的社会组织,如治理类、健康类、为老服务类、心理疏导类等。社区基金(会)可以发挥链接社会资源的作用,通过项目来撬动更多的参与。
要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发挥区域化大党建平台的引领作用,整合社区各方面资源,进而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其中,有必要发挥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推进团青骨干参与社区治理。
第四,进一步开展科技赋能,着力打造系统集成的智慧社区。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区治理需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
要加快推进“社区云”建设,优化系统功能,实现基层信息系统一头管理、集约管理,真正助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要注重智能系统的场景应用能力,“应用为要,管理为王”,增强针对性、包容性和动态性,为社区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工作知识、资源对接、移动办公、居社互动等业务支撑,切实提高社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字化能力。
要注重“在线社区”“数字社区”的治理。这次疫情让在线新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资源都汇聚到了线上。下一步,要更加重视“在线社区”的工作,推动线下线上正向激励;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现代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