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社会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田淑英 金 伟
2020-06-23 10:17:10  来源:安徽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并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投资重点的“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国家发改委于4月9日发布的《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内容涉及城镇轨道交通、旧改、环保及清洁能源、水利设施、油气管廊、医疗、教育、文体、养老设施等诸多领域。因此,我们要本着“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同步实施,与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我省城镇化水平与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2019年城镇化率为55.8%。2016-2019年,全省共有576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年均落户144万,发展势头良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及合肥市户籍制度改革、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等8项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但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突出表现在:近几年全省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80%左右属于城乡属性调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依然面临“就业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城镇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突出关键点,找准突破点,精准发力。

  坚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安徽左右逢源、内陆腹地广阔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农业转移人口回流、向省内城市集聚将进一步显现。要因势利导,积极将在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新市民。实施有利于新市民在城市安居的住房制度改革,并扎实推进住房租赁试点。以中心城市新区、县城等为重点,加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坚持把都市圈、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随着综合交通、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城市间时空联系、要素关联度日趋密切;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城市间房价级差的加剧,人口工作地和居住地不在同城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些都促使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以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解决新基建对农民工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的难题,还可以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并向驱动。从省内看,随着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等的建设,我省在城市群建设方面必将取得重大突破。应继续推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深化与杭州、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继续推进芜马宣、安池铜、蚌淮(南)、宿淮(北)城市群组建设。

  坚持把中心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先导区。中心城市在整个城镇化发展体系中起到牵头和引领的作用。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组合,促进职住平衡,有序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的改造,克服“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质。将智慧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等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及各类产业发展中,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辐射和带动能力。目前我省尚没有特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仅有合肥1个Ⅰ型大城市和芜湖、蚌埠、阜阳、淮南、淮北5个Ⅱ型大城市。应着力支持合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推动芜(湖)马(鞍山)同城化,力争将芜马城市组群打造成为Ⅰ型大城市。加强安庆、阜阳区域重点城市建设,支持滁州加快发展。

  坚持把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县城是连接城乡的关键枢纽,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板块、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当前我省相当数量的县城难以支撑农民就近城镇化,也难以对城市要素入乡发展、城市居民入乡消费提供服务保障,应积极创建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将中心城市周边的县级市和县城培育成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卫星城市,引导具有生态、文化特色的其他县级城市和县城走“小而特”发展模式。鼓励在县城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为附近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做好配套服务,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条。在县城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适应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

  坚持把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特色小镇具有生态环境好、居住成本低、就业半径短、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未来将成为吸纳大量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位于农村或城乡接合部的特色小镇,将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应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理念,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镇。科学规划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增强生活服务功能,加强特色小镇与毗邻城市的公共服务衔接共享,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引导城市功能和人口向特色小镇疏解。

  坚持把健全多元投资机制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形成有效供给。应注重借助市场机制和市场运作的投资形式,结合国家层面的“两新一重”等投资引导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效率。通过“租赁-建设-经营”“购买-建设-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和“建设-拥有-经营”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通过PPP模式以及使用者付费和政府补贴结合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城市公共事业的投资。推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序发展市政债券市场,将融资平台的项目需求限定在有比较明显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上。充分发挥预算内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引导地方和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加强产业集聚区与周边区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对接。

  (作者单位:田淑英为安徽大学安徽特色小镇发展研究中心,金伟为安徽省发改委)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