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我们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是保护人民健康的两项重大制度安排。公共卫生服务侧重疾病预防、健康保健与疾病后期的康复需求与服务供给;医疗服务侧重疾病期的诊疗需求与服务供给。公共卫生体系,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预防疾病尤其是重大传染性疾病、延长人的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由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若干系统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等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1949年至1979年,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建立了三级医疗服务网;1979年至2009年,即改革开放初期到新一轮医改启动前的时期,实现城市医院的分级管理,建立医保新农合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2003年“非典”后建立了公共卫生投入体系;2009年至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九大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为人民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总体来说,依托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我国建立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卫生健康制度,建成了较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相分离,重治疗、轻预防,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尤为突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必须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一是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法治保障。及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地方依法制定相关条例的步伐。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加关于设立“应急联动机制”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机制。
二是加强系统集成,促进协同高效。坚持和发挥我们党在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压实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在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主体责任,重点研究和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大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系统集成和有效协同的问题,明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等子系统的职能边界,并发挥好各自专业优势。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提升防控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实现国家财政全额安排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制度化保障。提升疫控中心的实验室设备配置,提升其基本检验能力。改造现有医院结构,加大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供给力度,建立健全平战自由切换的有效模式。统筹医疗保障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继续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场所建设和设备购买投入,建立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大学,培养在病原学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形势研判和分析等方面具有本、硕、博学历的公共卫生高级专业人才。改革疾病预防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荣誉奖励向业务工作倾斜,向科研工作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社会地位。出台新的公共卫生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准入、使用、考评和晋升机制。
五是坚持预防为主,破解“重治轻防”。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和改进网络疫情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报告系统,建立运行监测系统、医务人员报告系统、科研发现报告的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建立智慧化的预警多发触发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公共卫生的社会参与,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提升中医药救治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