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让乡村文明在城乡间自由游走
佘跃松
2020-06-24 10:52:48 来源:学习时报
乡村农耕文化中的浓厚温情,独特自然风光中的静谧悠闲,都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归宿。“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城乡间自由游走”,其含义是城乡居民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无障碍地在城乡间“你来我往”“双向流动”。
民宿是推动乡村旅游全面深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民宿承载着人们回归乡村寻找乡愁的情怀,楔入乡村文化张力,是一个小而美的业态。民宿的发展超出旅游本身的社会意义,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把更多文明的因素导入到乡村里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设计优良的乡土民宿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其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承载了历史发展的印迹,塑造了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乡村形象,体现了乡村文明的发展程度与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乡村的综合质量,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所在。
民宿文化在中国的生成,意味着人们的需求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主打艺术、情怀、个性的民宿,区别于农家乐、乡村酒店,它是一种新兴乡村产业,因其独具特色的设计和经营理念,改写了旅游形态。
从淳朴的农家乐、民俗户到个性鲜明、品位精致的民宿酒店,是时代的巨变,也是人们需求的转变。曾经的乡村游,是一口热锅、一铺土炕、一场小河垂钓,乡村以一张素颜的面容,迎接迫不及待想要返璞归真的人们。但时至今日,乡村旅游迅猛发展20多年,城市居民对乡村的需求也在不断提挡升级。
可以说民宿时代的到来,让城市与乡村不再两两相望,而是有了真正的交汇和延展。格调、品味、艺术,这些城市“基因”成为乡村的设计元素,在山高水阔的底色中进行雕琢,它将石头赋予时光的温柔、瓦片传递精髓的工艺、实木雕刻原始的质感,普通的山居在设计改造之后,成为了有温度、有情怀、有灵魂的房子。
据《民宿旅游报告》显示,在被问及为何挑选民宿作为住宿的落脚点时,有70%的消费者给出的答案是个性特色。因此,民宿文化的关键词是主人文化。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服务理念,每个细节都彰显着浓郁的主人色彩。
在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中,民宿应运而生。将它落户乡村,则是对生活的一种切换。不同于农家乐和酒店,民宿的“住”文化在乡村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归属。
形式多样的民宿生活成为乡村游的高端载体,高端在有文化注入,有品质保障。据调查显示,65%的客人在选择入住民宿后不会去附近的景点观光,因此“住”文化不再是旅行的落脚点,而是目的地。
民宿时代的到来,让乡村呈现了多元的美。朴实无华、世外桃源,这些虽然代表着乡村的属性,但当城市人体验过纯粹的乡村美好,想要在这里扎根、做一场人生的修行和回归时,那就需要对乡村进行包装,需要艺术和设计,更需要可以体验的内涵。
乡村文明是人们的精神资源,回到乡村不应是看《向往的生活》的畅想,而是真的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城市文明让人体会人造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激发人们不断突破创新的蓬勃斗志;乡村文明带我们领略自然文明的熏陶,找寻在城市生活中所缺少的精神资源,体会大自然其“个异性”“永恒”“共有共享”的文明意义。因此,在城乡间自由游走才是当代人们的理想生活。
-
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加大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失业保险的重要任务。加大农民工的失业保障,将有助于稳定劳动力供给。
-
针对灵活就业者,在法律上需要调整,对灵活就业制度需要重新审视。
-
期待随着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不断完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能够最终得以根治。
-
探索劳动领域“枫桥经验”,要突出“职工至上”的价值导向,用好“思想引领”的重要方法,抓住“法治方式”的关键要素。
-
疫情之下广东可重点发展三大类产业
-
习近平同志经常到一线、到农村调研,为地区治理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殚精竭虑。他调研有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他到老百姓家里,首先关心的一定是他们的生活、吃住情况。
-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就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并没有规定特殊的诉讼时效期间,其仍然适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的三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因此,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三年,时效届满。此外,符合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的,也可以发生中止、中断的效力。
-
全球产业链恢复正常取决于三个方面:(1)大部分人群获得免疫;(2)有效的检测手段和普遍的检测能力;(3)充足的防护资源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新闻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