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社会

改革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筑牢公众健康“防护门”

倪好 任佳萍
2020-07-13 14:53:06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至2018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87.5万人增至88.3万人,增长十分有限。

  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65所,承担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学校约占35%,其中专门的医药院校106所。

  2019年,预防医学在校生数量仅为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数量的11.3%,仅为护理学专业在校生数量的23.6%。

  公共卫生是关系群体健康的重要公共事业,公共卫生人才是构成公共卫生服务完整体系的关键要素。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提出将18.9万名硕士研究生的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业,且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可见,在当前探索如何更好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社会高度认可的公共卫生人才,尤为必要。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够,流失率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体上卫生人才队伍规模应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但在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基层卫生领域人才短缺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从人才培育方面看。在高校人才供给方面,可以从防与治两个角度比较分析。在医疗(治)一侧,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校资源、社会资本投入都相对可观。全国共有21所大学的42个医学学科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新医科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精准医学、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等尖端领域发展。但在卫生(防)一侧,“为大众健康而立”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长期以来处于医学教育中的边缘。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不全面。人才培养缺乏大健康观念的有效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的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割裂明显,各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性有待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职业素养、职后培训有待规范化;缺乏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与评估的高水平认证体系。

  其次,从人才使用与激励方面看。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主要原因是薪酬待遇较低、人才评价混乱,部分地区补贴不能落实到位。在一些发达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线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在农村和一些不发达城市,一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多年未招录大学毕业生,个别地方甚至没有相关专业人员。从数量上看,县以下农村地区人才短板更为突出。在人力资源相对充足的公共卫生单位,工作积极性下降、医疗服务功能减弱等问题也逐步凸显。

  改革方略:构建多层次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破解上述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公共卫生机构、社会各界全体合力,构建多层次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持续提升办学质量是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首先,在发展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同时,应鼓励综合性大学加大对公共卫生学科的投入。其次,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要树立大教育观,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学位层次,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不同教育类型,在学术学位轨道和专业学位轨道都应该齐头并进;中学和大学应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再次,在规范公共卫生本科教育的同时,增加公共卫生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并侧重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培养,加快探索公共卫生专业博士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应重视公共卫生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作用。由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牵头,设计适合的教学培训项目,对公共卫生领域相关人员及感兴趣的社会大众进行定期培训,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基础。

  针对不同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制定核心能力框架,明确公共卫生人才必须精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是当下欧美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公共卫生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包括以专业技术资格(职称)为载体的能力评价体系,以继续医学教育为载体的公共卫生在职人员能力培养要求,以岗位聘任为载体的公共卫生人员上岗能力标准。然而由于推行力度不足,部门间缺乏协调,加上此前标准难以满足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亟须修订完善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标准,健全公共卫生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教育资格框架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准建设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高校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建设、资源投入、培养内容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

  公共卫生人才在应急防疫中既需要纵向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横向的可迁移技能。要实现跨学科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融合文、理、医、工、经相应内容,不仅关注“技”,也要重视“道”。当前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及其他医学专业脱节现象严重,应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主要支持医学类本科院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攻关等方面着力发展。在协同育人上,应设立公共卫生教学实训平台,建设先进的实训模拟服务系统,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为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保健服务的“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智力支撑。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更多体现的是“隐性”价值,平常很少体现出如手术治疗般的“显性”价值。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筑起了公众健康的“防护门”。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其工作待遇,避免人员过度流失,并吸引更多人带着社会使命感加入这支队伍。在改革薪酬制度基础上,应考虑完善职称制度,提供规范化培训机会,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作者:倪好,系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任佳萍,系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讲师)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