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从跨越国界的角度思考“什么是世界史”
王大庆 王栋
//www.workercn.cn2014-12-10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了“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国界的思考”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世界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唐纳德·沃斯特教授指出,撰写世界史最大的阻力来自三方面因素,即区域主义的制约、民族国家的边界以及人类中心观的窠臼,他呼吁建立的不是一种“人类之网”,而是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共同构成的网络,“世界史”(World History)应当成为“地球史”(Planetary History),学者应当破除偏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书写涉及中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的世界史。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教授追溯了“世界史”的词源和演变,对“世界史”的名与实进行了辨析,鼓励学者们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研究跨国史和文明史。他指出,世界史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必然是有其内在结构的“大一”,一个国家在作为“大一”的世界史中所占的部分,取决于它在“大一世界”形成与运转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必须要有中国史的部分,中国的世界史学人不仅需要在外国史上下功夫,也需要有对中国历史的自觉关怀和深厚的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史研究才会有中国人自己的视野、特色和贡献。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则指出,中国学者编写“世界史”面临许多困难之处,既有语言的掌握、史料的考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也有“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等人为设置的陷阱,中国的世界史工作者既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和史料学功底,更需要自觉地破除各类偏见。编写一部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通史,需要数代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分析了中国目前的世界史研究现状,认为中国既没有自己的世界史编撰传统,也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解释体系。当代的“新世界史”给我们的启发在于,除纵向的时间叙述外,我们还需对横向的关系进行探讨。他指出学术界对世界史学科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对世界史研究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取向,这些认识和取向各有千秋,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围绕世界史的尺度、比较史学、去西方中心的世界史、融入中国的世界史、生态历史的世界、大历史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既有对学科的理论反思,也有严谨细致的具体研究,从中反映出当今中国世界史学界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深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展示了传统的国别史、地区史与跨国界的环境史和全球史的碰撞与对话。学者们认为,真正的世界史既应该是地方性的,也应该是全球性的,既要有扎实的个案研究作为基础,也要有整体的全局性的学术视野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次会议汇集老中青三代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们,大家共同探讨和谋划该学科的发展,必将对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