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周晓 刘建华
//www.workercn.cn2014-12-23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实乃当务之急。

  农村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好坏必将关系到整个农村乃至全国社会发展的快慢。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创新文化理念。文化理念的创新是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该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与基层文化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建设理念。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的文化理念,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多样性的文化发展理念,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个体文化层次的需求;三是树立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更加注重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建设,鼓励民间自办文化活动,如农民秧歌队、农民业余剧乐团等,努力推动民间传统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次,创新文化活动主体。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基层文化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实现文化活动主体的创新是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前提。一方面,基层文化干部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业务组织能力。各乡镇政府机关应该创新用人机制,充分挖掘文化专业人才,将文化涵养高的人吸收到基层文化队伍中去,从而组建起一支相对稳定的、素质强、涵养高、业务专的农村文化建设领导队伍。同时要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干部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其发挥创造性,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活动主体,既要具有较高的农村文化活动参与度,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改变农民的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应该是创新文化活动主体的重要环节。

  再次,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化与多样化的。实现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是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基础保障。我省应该充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利用省内各方面的优势资源,突破文化建设内容的单一性,进而实现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第一,利用东北二人转发源地的优势,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同时,还要保证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和内容形式更新的快捷性;第二,稳步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美、求享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着力办好农村文化书屋,一方面规定文化书屋的开放时间、制定图书的节约办法,分季度对借阅次数与册数多的农民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增强图书的专业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最后,创新文化建设融资渠道。融资渠道的创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有力支撑。创新文化建设融资渠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支出持续增长机制;二是乡镇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进行预算安排,做到专款专用;三是鼓励民间投入,全方位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四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投资捐助。此外,政府还要在文化产业税收上给予优惠,以突破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障碍。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