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经典重光 映照未来
——电影《智取威虎山》带来的启示
王俊
//www.workercn.cn2014-12-25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智取威虎山》传达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在140分钟的观影时间之外光焰犹存。经典得以重光,映照的不仅是过去的坎坷与辉煌,更是未来的方向和希望

  昨天,3D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上映,掀起了一阵红色经典潮。在香港导演徐克的执导下,这部用新技术、新手段呈现的“红色大片”让一个早已契入中国人精神深处的老故事焕发出了新神采。

  一部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题材,何以能在6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激起不绝的回响?身处商业大片层出不穷时代的我们,为何还能在那些烂熟于心的故事中感悟到久违的激情?

  从小说、话剧、京剧,到电视剧、电影,不同时代以《林海雪原》为蓝本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一如既往地让公众津津乐道,成为人们的精神滋养,是有原因的。《林海雪原》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来自于火热的生活,其叙事活力源于普通的革命者和群众原型。原作者曲波曾长期战斗在林海雪原,熟悉那里的霜林与冰峰,以及呵着白气、奋勇杀敌的无名英雄们。他的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点,对当下文艺工作者如何从群众生活中吸取养分,多出精品,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海雪原》以一种浪漫传奇的审美趣味超越了一般战争题材小说。电影较之小说,又有显著的创新和提升。编导者并没有因其是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而放松对艺术性、现代性的追求,而是完全按照打造一部年度巨制的模式来重塑原著。故此,观众不仅看到闪回、插叙、开放性结局等崭新的叙事手段,更看到动态定格、慢动作演进等新型的画面语言,还增加了更多小说中没有的内心独白。尤其是通过韩庚扮演的革命后代的角色,进行了巧妙倒叙,让影片对传统的致敬在今昔时空中达成了统一,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对当代电影艺术的新技术、新观念的自觉运用,使《智取威虎山》的艺术品格更具创新性和现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创新时提出,要“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智取威虎山》不囿于既有电影拍摄模式,进行了颇具先锋意味的多方位探索,再加上3D手段,让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题材与当下的审美潮流毫无“违和感”,既受到了老观众的肯定,又赢得了年轻观众的认同,成为“创新是文化的灵魂”的典型案例。这对于领跑在“文化+科技”道路上的深圳,具有很强的比照意义和现实印证。

  电影《智取威虎山》所获得的广泛“点赞”,不只是一部经典重拍的电影作品引发的广泛共鸣,更是以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流的价值观激起的热烈响应。影片中传达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在140分钟的观影时间之外光焰犹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红色经典题材堪称文艺的富矿、传统的宝藏,值得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博纳影业出品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以其激情的红色叙事、创新的艺术语言,成为当下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彩作品。经典得以重光,映照的不仅是过去的坎坷与辉煌,更是未来的方向和希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