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过去这一年,扬州曲艺团的晋京演出颇受瞩目,先是代表江苏曲艺界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演出,继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扬州评话优秀传人观摩演出,此外,还走进大学献艺青年学子,让更多人了解扬州评话。
历史上扬州说书人几番晋京。明末清初,评话宗师柳敬亭进北京城,谁人不叹其出神入化的说书技艺;上世纪50年代,“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王少堂进京演出,老舍专门写《听曲感言》盛赞之;1986年,刚恢复不久的扬州曲艺团晋京,新旧书目阵容齐整,风头犹健;又过了28年,扬州曲艺团再次晋京。
放在历史的坐标里,此番演出别有意味。《蒋干讨差》《大闹上官桥》《陈毅进香》《杀嫂祭兄》《较量》《假扮夫妻》,传统书与新书同台亮相,让人一瞥扬州评话的前世今生,尤其是传统书,几乎亮出了扬州评话的看家本领。《蒋干讨差》最有戏剧性的一段“转变”中,曹操几乎没有台词,全靠脸色表达内心的转变;《大闹上官桥》热书冷说,书中“老少对谈,旁桌有耳”的模式堪称经典;《打虎》说出了王少堂“活武松”的气度;《杀嫂祭兄》中哪怕是一个小伙计,也性格鲜明,活灵活现;28年前就晋京演出过的杨明坤,这一次表演在扬州家喻户晓的“皮五辣子”,台风沉稳,书中“有我”。
这次晋京演出的几段书无一不凸显扬州评话的艺术特征——“说表细腻”,越是久经锤炼的传统书,越是近人情、合事理。说口/声口的表演风格固然多样,“表白”的深透最重要。成熟的台风要不疾不徐,说透知识,说透人情物理。叙述的“官白”情理昭然、条分缕析,心下的“私白”表透人情,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化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老舍曾经说《武松》逼近了西方近代文艺,我去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系讲演时,也被点名谈扬州评话,因为扬州评话被研究者看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文学的现代化方面,扬州评弹没有落在书面文学的后面。如果说群经、诸子、国史是精英国学,那么评话则是民间的国学、城市平民的叙事文学的代表。这些年扬州评话一直在发扬它的“民间性”,人才队伍长江后浪推前浪,书目作品则老树着花又一春,尤其让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