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向于成龙学什么?
——从戏曲《廉吏于成龙》说开去
姚鸿
//www.workercn.cn2015-02-02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在国家大剧院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共同观看新编京剧、晋剧《廉吏于成龙》,凸显出鲜明的反腐倡廉主旨。

  于成龙是清代“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年间,他新任福建按察使,发现前任官员以所谓“通海通匪”为由,造成了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于成龙与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以其刚正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救无辜于囹圄,还社会以清明,为他赢得“闽省廉能第一”的美誉。历史是一面镜子,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历史已经证明,无论什么时代,社会进步、政治昌明都离不开廉吏。值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时,廉洁精神不可或缺,为民、务实更不可或缺。

  《廉吏于成龙》让每名党员干部反躬自问,从于成龙身上学什么?

  一学清廉精神。于成龙一生勤政廉洁,“屑糠杂米为粥,与仆共吃”,“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人称“于青菜”。在《廉吏于成龙》剧中,位高权重的按察使于大人却依旧“空空荡荡一间房,一桌二椅一张榻,冠戴一套靴一双,一条薄絮叠床上。”心中想的是:“无病休嫌瘦,奉公莫怨贫,知足无烦恼,布衣乐终身。非吾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财不进门。”他最宝贵的财富,正是怀中抱着的履职各地的泥巴坨坨。难能可贵的是晚年已身居太子太保之职的于成龙,仍然坚持着“一清二白”的简朴生活。至死,木箱中也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当一任好官易,当一世好官难!这种“耐得住清贫”的为官操守,彰显出超越历史的优秀品格。

  二学为民精神。要做青天真为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秉持“不唯上,只唯实”的原则,更要不畏强权、不惧艰难。在“通海冤案”中,于成龙遭遇了康亲王不留情面的呵斥,同时面对福建主官的威压。于成龙并没有遵从官场潜规则,对一把手惟命是从,而是与康亲王据理力争,秉公办事,最终推动“通海冤案”重审。以人为镜、忆古思今。各地党员干部中也不乏明察秋毫之人,但为何于成龙鲜见?恐怕没有勇气在强权、强势面前为民据理力争是主要缘由。要学“于青天”,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与各种违法、不良现象做斗争时不随波逐流,更不能面对强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为“错不在己、高高挂起”,用“不为”代替“不畏”。

  三学务实精神。在履职福建按察使前,于成龙曾在艰苦状况让人“闻之色变”的罗县为官,他一没有逃避,二没有得过且过,而是将罗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成龙一生宦途多变,但为百姓干实事的信念始终如一。因此,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必须将“勤政、廉政”一以贯之;在工作、生活中时刻警醒“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夕惕若厉、朝夕戒惧。

  治国就是治吏。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领导干部应当始终是群众的表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官员的道德教育应当常抓不懈,为民、务实、清廉应当是每个官员铭记的官箴。(作者: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